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1日

侗寨豇豆“飞”下山 村民增收笑开颜

——林溪镇茶溪村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见闻

7月16日,笔者走进林溪镇茶溪村,看到无人机穿梭于豇豆基地上空,将饱满鲜翠的豆角吊运到山下,满载豆角的小卡车开往酸豆角腌制车间,村民们忙着将鲜豆角集中腌制,为柳州螺蛳粉产业链供应生态食材。

2025年初,依托三江招商引资项目支持,茶溪村盘活村中闲置土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订单”模式,成立了三江茶美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豇豆种植加工产业。全村种植优质豇豆140余亩,日产鲜豆角5吨以上,并通过无人机运送到山下,将鲜豆角运往加工车间腌制成酸豆角,供应柳州螺蛳粉产业链。此举带动了7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闯出一条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清晨,薄雾轻笼,鲜翠豆角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饱满豆荚藏着丰收的喜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田野,村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豆角基地,指尖在豆藤间翻飞,将鲜豆角成串扎紧,整齐堆放到吊袋里,等待无人机前往吊运。村民向造留说:“我们早上5点多就上山采摘豆角,手工摘豆每斤计价0.3元,多劳多得,每天最低工资120元,大家的干劲都很足。”

不同于传统运输方式,三江茶美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天空”变成新通道,无人机腾空而起,载着装满豆角的袋子稳稳飞向山下,轰鸣声中,是科技与农业碰撞的活力。这一创新,让“低空经济”在茶溪村落地生金,不仅节省人力运输成本,更让鲜豆角以最快速度“奔赴”加工车间。该合作社负责人吴勇锋说:“以前人工挑担下山,一趟最多能挑100斤,最快需要1小时,现在用无人机吊运,1分多钟就能运送140斤以上,省时省力又高效。”

在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另一番热闹景象同步上演。卸车、称重、码堆、撒盐……村民们分工有序,将鲜豆角集中腌制成酸豆角。待腌制成熟后送往柳州,成为柳州螺蛳粉里不可或缺的“灵魂配角”,让深山豆角从田间鲜货变成“网红食材”。

从闲置土地到豇豆基地,从田间到车间,从人力挑运到无人机吊运,茶溪村的产业变革,是一场敢想敢干的探索。“合作社牵头、订单保底、科技赋能”的“三位一体”模式,让土地活起来、村民忙起来、钱包鼓起来。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通情笑言:“以前土地荒着心里慌,现在豇豆基地、腌酸车间都忙起来,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茶溪村的豇豆产业正以“低空经济”为翼,在乡村振兴的蓝天里振翅翱翔,这串“会飞的豆角”,不仅串起产业创新的密码,更串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书写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增收的生动答卷。

本报通讯员

龚普康 伍文婷 梁秀明

--> 2025-07-21 ——林溪镇茶溪村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见闻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9484.html 1 侗寨豇豆“飞”下山 村民增收笑开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