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近年来,柳州市教育系统立足本土特色,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工业思政”品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业文化深度融合。本文从“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现“工业思政”课程的精品化、资源的场景化以及育人的链条化,为工业城市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大课堂——推动“工业思政”课程精品化
思政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工业思政”品牌的核心。柳州立足工业特色,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在小学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工业故事、动画或手工制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工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初中阶段,通过工业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发展历史及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鼓励学生参与工业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工业相关知识,参加工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在大学阶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国际视野,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比如,成立柳州市大中小学“工业思政”联盟和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工业发展故事展演”“工业思政大讲堂”品牌特色活动。各校结合现有的“开学第一课”、展示课活动,推出每年一校一堂“工业思政”公开课。
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和发展成就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工业思政”教育元素,明确“工业思政”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不断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工业思政”教育体系,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比如,打造一批“工业思政”示范课堂,依托“让思政课活起来”、德育微课教学“精彩一课”等开展“工业思政”课案例评选,打造100节“工业思政”金课。
大平台——实现“工业思政”资源场景化
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依托现实场景,让工业文化“可感、可触、可学”。柳州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起“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维教育平台。
校内,举办“工业思政”专题研讨交流会,建设校级“工业思政”博物馆,绘制“工业思政”馆校地图,探索“工业思政+阅读”育人新模式,深入推进各级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校外,依托柳州工业博物馆、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现代轻工业和重工业工厂等工业文化资源,打造集参观、体验、教学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工业思政”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鼓励中小学生到市内“工业思政”实践基地开展研学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牵头,每年组织在柳优秀工业企业开展一次“工业企业开放日”活动,确保各级各类学校进企业开展“工业思政”实践教学全覆盖。
充分发挥数字化支撑作用,整合现有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优化信息平台功能,建设“工业思政”优质资源库,汇编覆盖各成员单位、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等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门类的“工业思政”案例、微课、师资等数字资源,实现校企资源、信息平台的共享共建。
大师资——构建“工业思政”育人链条
师资队伍是“工业思政”落地的关键。柳州努力打破传统思政教师单一来源模式,打造“专职教师+行业导师+校友榜样”的多元化师资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对校内教师强化工业素养培训,组织思政教师赴企业调研,提升其对柳州工业发展的认知深度。开设“工业思政”教学研修班,邀请行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备课,增强课程专业性。建立行业导师制,邀请企业人才进校园,聘请劳模、工程师、企业管理者担任“校外思政导师”,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工业实践案例。建立“双师课堂”,让企业技术骨干与思政教师同上一堂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组建一支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企业讲师、志愿宣讲员、学生宣传员等组成的动态更新的多元“工业思政”师资队伍,组成“工业思政”师资库,参与“工业思政”课程开发建设,为各大中小学共享育人资源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柳州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