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柳城县强化党建引领,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在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完善服务上做实“党建+”文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道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人才活水润沃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柳城县深耕人才沃土,以全视角“引”、全链条“育”、全身心“留”的系统思维,构筑坚实人才支撑。
该县坚持全链条发力,以政策筑巢引凤,以平台精准育才,通过持续实施《柳城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为引才留才提供政策保障。同时,该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双招双引”形式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100多名;对县甘蔗研究中心急需的农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等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多渠道招聘,成功引进甘蔗产业专业技术人才8名。此外,该县还以“人才领航”活动为载体,推行“乡镇点单+团队接单”服务机制,让技术直抵田间地头;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柳城综合试验站及广西农作物良种培育中心,健全完善人才小高地、专家工作站、“先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建设,采取“党组织+科研单位+蔗农+企业”模式,加强与广西甘蔗研究所等单位双边技术合作;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022年以来,成功培育“头雁计划”学员、新型职业农民等500名乡土骨干。如今,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正成为该县乡村发展的硬核动力。
“三会兴屯”换新颜
以加强屯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柳城县大力推行“屯党支部委员会+公共事务理事会+公共事务监事会”议事决策机构为主体的“三会兴屯”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目前,“三会兴屯”模式以屯党支部为核心,协同理事会、监事会,构建起高效治理架构,在全县已建立288个屯级党组织。
在此基础上,该县因村制宜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古砦仫佬族乡云峰村打造“先锋聚力·红旗云峰”等特色党建品牌,全面激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收归集体管理6000多亩,村民通过土地租赁分红户均增收2000余元;大埔镇田垌村党员韦文东带头成立“他乡藕遇”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外商+村民”形式,推动莲藕产业实现产销一体;太平镇龙兴村则创新“五色网格”治理,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党员骨干任网格员,按党员户(红)、种养户(金)等五类精细管理,实现垃圾日清、污水全处理、屯屯通公路的治理图景……目前,全县121个行政村村规民约全覆盖,139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的善治体系已然成形。
驻村“助村”显担当
为村民直播销售优质农产品的“柳城二哥”覃舒盛、多方沟通牵线搭桥为81岁老人粟远亮建起新居的沈洪民、彻底解决大岩垌村“吃水难”问题的覃万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驻村第一书记。
柳城县精耕驻村工作队选育管用,锻造乡村振兴一线“尖兵”。该县坚持“因村派人、人岗相适”,通过“单位初审+部门联审+组织把关”2025年又优选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员80名。目前,全县49个单位共派出93名驻村干部,覆盖全县“十三五”脱贫村、软弱涣散(后进)村等43个村。该县实施“周周学、月月测、季季评”能力提升计划,以“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经验分享”强化培训,确保驻村干部对村情民情“五个清楚”。这支队伍迅速成为发展生力军:具备经济、农业专长的队员牵头发展特色种养,助力15个村争取资金1050万元,实施集体经济项目4个,增收68万元;法律专业队员则化身乡村“调解员”“普法员”,开展法治宣传6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50余件,为乡村注入法治动能。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柳城的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雷昕 黄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