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代村孟田屯风电场,风电叶片在山巅缓缓转动,风车下的“云端牧场”里,140余头本土小黄牛正低头啃食鲜嫩牧草。几名村民挥着牧鞭穿行其间,牛铃叮当声与风车轰鸣声交织成悦耳的乡村振兴交响曲——这是该村带富能手、三江牧源生态养殖场负责人龚万富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产业绘就的致富图景。
“县政协和镇政府引路,风车脚下这片高山牧场是小黄牛的‘健身房’!”龚万富轻抚身旁健硕的小黄牛说道,县政协主要领导多次率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到牧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牧场用水用电等问题,实地指导他以“合作社+牧场+农户”模式开辟高山牧场。牛群以自然放养为主,筋骨强健,肉质紧实,成为桂湘黔环“三省坡”地区食客竞相追逐的抢手货。
龚万富在新建牛棚里指着山上的牧场介绍:“这200多亩牧草都是大家亲手种的,饲料根基扎牢了,牛儿才有力气翻山越岭。”目光所及更远处,近千亩优质油茶林绿波涌动,既是生态屏障,又为村民增收开拓新路径。
产业根深叶茂,共富之路便自然延伸。目前,合作社强韧纽带已联结70余户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增收。村民龚万松说:“我们夫妇都在牧场上班,主要负责日常放牧、喂牛、清洗牛圈等工作,每人每天工资150元,离家近,收入稳定,年收入约10万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采访中,龚万富和笔者算了一笔“生态账”:“合作社推行‘肉牛养殖+油茶种植’生态循环模式,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滋养油茶林和牧草,牧草饲养小黄牛,通过‘以短养长’,实现‘一地双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存栏小黄牛600头以上。”
风车不停转动,牛群悠然觅食。龚万富站在山巅远眺,计划秋季再扩种100亩牧草,带动更多乡亲加入,让一头头小黄牛在这片“云端牧场”踏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通讯员 龚普康
梁秀明 梁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