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22日,躺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104岁的梁次芳再次唱起《广西学生军军歌》时,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那神情,如同1938年秋天的那个少女——面对家人的劝阻,她带着“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决绝,坚定地说:“我不回去,我要参军打鬼子。”
一句誓言,跨越八十余载风雨,串联起一位革命女性波澜壮阔的人生。
投笔从戎:
烽火中的女学生军
1938年深秋,南宁遭受日寇轰炸。初中毕业的梁次芳正在津头村练习战地救护,课堂上突然传来敌机刺耳的轰鸣声,校舍在爆炸声中剧烈震颤。家中接连发来急电,以“母亲病重”为由催促她迅速返乡,可这名瘦弱的少女心中“不做亡国奴”的声音却愈发清晰。
恰在此时,广西当局招募第三期学生军的告示贴满街头。这支计划招收1200人的队伍,竟吸引了1.8万名热血青年报名。梁次芳带着妹妹走在涌动的人群中,眼神坚定。
1938年11月27日,第三期广西学生军在桂林成立,4200名青年组成3个团,500余名女生编入各中队,梁次芳被分在二团女子小队。
3个月的集训是脱胎换骨的淬炼。军事训练中,她与男学生一同摸爬滚打,练刺杀、学射击,手掌磨出厚茧仍咬牙坚持;政治学习时,听进步人士宣讲抗日道理,研读《论持久战》,思想从单纯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对革命真理的追求。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前来探望,看着这群皮肤被晒得黝黑却眼神明亮的女学生,赞叹道:“你们是广西的骄傲!”
集训结束后,梁次芳随队深入广西各乡镇。在桂西农村,她组织妇女识字班,用土话宣讲“抗日救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老乡们跟着节奏一起唱;在桂北集镇,她与战友搭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当剧中的“女儿”哭诉被日军迫害的遭遇时,台下群情激昂,齐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行军的艰辛远超想象:负重日行数十里,雨天裹湿衣赶路,夜宿祠堂稻草堆。一次遇敌机轰炸,她拉着吓哭的小战友躲进防空洞,轻声哼唱军歌安抚其情绪,“我们是铁打的一群”,这句歌词成了支撑她们的信念。
1939年昆仑关战役期间,梁次芳虽未直接上前线,却在后方建功:组织妇女担架队,三天三夜未合眼转运伤员;跟着反战同盟成员学日语,向日军阵地高喊“放下武器,回家乡去”。
在此期间,她与广西来宾小伙胡习恒并肩作战,从相识到相知,在烽火中收获了爱情。
隐蔽战线:
地下党员的无声坚守
1941年学生军解散后,梁次芳进入柳州合作社工作,这里成了她革命生涯的新起点。当时广西地下党正恢复发展,她凭借学生军时期的群众基础,暗中协助党组织:为秘密会议站岗,将情报夹在盐票中传递,把进步书籍伪装成“合作社账簿”送往农村。1945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白色恐怖时期,梁次芳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丈夫胡习恒(时任柳州地下党负责人)不慎遗失了两份重要文件,按照“秘工条例”,若文件找不到,他们必须立即撤离。那天夜晚,她强压焦虑,冷静地回忆胡习恒存放文件的习惯,突然想起他曾将文件藏于床板缝隙处。两人连夜翻找,终于在长凳与床板之间的夹缝里找到了文件。第二天,他们的上级陈枫同志看到文件完好无损,感慨道:“次芳同志心细如发,保住了组织安全。”
作为地下党员,梁次芳掩护身份的方式灵活多变。她以合作社职员身份,为过往同志安排食宿,将暗号藏于日常对话——“盐价涨了”代表有紧急情报,“明天进新货”意味着要开会。有一次,一名从外地来办事的同志被特务跟踪,她假装是对方的“远房表姐”,拉着他走进菜市场,在人群掩护下甩掉了“尾巴”。
在1949年柳州护城运动中,她发动妇女制作五星红旗藏于棉被,并深入电厂、水厂动员女工,强调“机器是国家命脉”,要全力守护工厂。解放前夕,她整理敌伪档案,绘制国民党军队布防图等,为解放军接管城市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建设征程:
从南国到北疆的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胡习恒投身钢铁工业建设,梁次芳毫不犹豫地随他辗转南北。两人育有四子一女,孩子们在柳州出生,却在武汉、鞍山、包头、舞阳等地长大。如今,他们的子女也在各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母亲工作认真,生活朴素,最爱读书,总是叮嘱我们好好学习。”其儿子胡辛曙说。
如今,104岁高龄的梁次芳记忆力已衰退,她忘记了许多事,却依然没有忘记那首军歌。在她的歌声里,有1938年邕城街头的决绝,有昆仑关下的炮火,有隐蔽战线的紧张,更有与爱人相携的征途。正如她常对晚辈说的:“我这一生,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没有退缩。”这朴素话语的背后,是一代革命女性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永远值得铭记。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 罗妙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