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8日

“能文能武” 机“慧”共生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7月27日,人形机器人在展览现场为参观者提供爆米花和饮料服务。 (新华社发)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在上海连续举办的第八届,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60余款智能机器人成为吸睛焦点。除了会格斗、书法等“能文能武”的机器人,“会干活”的机器人也备受关注。

从生产到生活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创新突破;从“工具”到“伙伴”的哲学思辨。机“慧”共生,亮点纷呈。

向新:应用场景催生更多可能

两位机器人选手正紧张地在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通过“3D眼睛”配合机械臂分拣物料“又快又准”……大会展览区,多型机器人正在秀出“十八般武艺”。

上海电气在大会首日发布了一款以“工业基因·场景定制”为开发理念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67厘米、体重50千克、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够在多种工业环境中灵活行动并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从生产走向生活,应用场景催生出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展会期间迎来“全球首秀”:它不仅能流畅地完成爆米花制作,还会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饮料,提供“是否加冰”等多种选择,展现出“未来服务”的可能性。同时,它可与擎朗其他形态的专用服务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协作,群机完成指定任务。

机器人整机进步的背后,离不开零部件技术的“日益精进”。

“触觉夹爪能稳稳夹起类似豆腐、薯片和果冻等易碎物品,主要是通过创新视触觉传感技术,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神经’。”来自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教授陈文明表示,其核心是柔性界面能适应复杂表面、能精准感知多维力,以及空间分辨率达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从而实现“触之有感,动中可辨”。

向智:从“动起来”到“用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正从“展示用的花瓶”发展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帮手”,进入“质变”时刻。

本次大会上,有企业“专攻”人形机器人,有的则不拘泥于“人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政说,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用铁基和硅基做成的“人形”未必是最优解,只要用户认为好用、易用,解决痛点就行,这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超越人类形态的。

政策赋能添动力,产业协作正当时。大会首日,《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发布,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构建“开放、合规、共享”的数据生态基座。

向未来:人机协作和谐共生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相伴共生”或将成为新趋势。人机关系中究竟“谁听谁的”?如何防范失控风险?成为本届大会上频频谈及的问题。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当彭志辉问及“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时,灵犀X2回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在于‘理解’——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和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图。真正协作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

有意思的是,对话环节结束时,检测到电量亏损的灵犀X2突然“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电吗?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 引发现场一片欢笑。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也认为,真正的变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关系。未来的机器人不仅是工具,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伙伴型”角色,相应政策的制定与伦理框架的建立变得尤为关键。

业内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用且可控。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大会开幕式上以“养虎”为喻:现在的境况就像人们养了只可爱的虎崽,当它长大后可能会超越人类。人们有两个选择:摆脱这只小虎崽,或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自身安全。

(据新华社上海7月27日电)

--> 2025-07-28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9905.html 1 “能文能武” 机“慧”共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