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清晨,柳江区穿山镇林寺村,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清凉的水流沿着沟渠奔涌,宣告着晚稻抢种的开始。酷暑当头,千亩稻田里,农民们弯腰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
59岁的村民覃士电正和家人一起,在刚收割完早稻的5亩稻田里抢插晚稻秧苗。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早稻种晚了点,得抓紧这周把晚稻秧苗插下去,才能赶上时节!”他抹了把汗说道。对他们这样的普通农户来说,抢收抢种主要靠双手,人工种植占了绝大多数。
而在20多公里外的板塘村,景象截然不同。85后种植大户姚仁起正指挥着他的“机械部队”:3台收割机轰鸣着收割早稻,紧随其后的5台拖拉机开始耙田作业,6台插秧机则在完成整地的稻田里将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刚收下的稻谷,立刻被运往加工厂烘干。得益于全程机械化,姚仁起1500多亩的“旱改水”稻田,从收完早稻到插完晚稻,只需20多天。这高效的一幕,展现着农业现代化的力量。
暮色降临,插秧机仍在田里奔忙,“吐”出笔直的绿线。远处加工厂灯火通明,烘干机正吞吐着新收的稻谷。一粒粒晶莹的新米在机器中跳动,标志着从青翠秧苗到金黄稻谷,再到洁白米粒的旅程圆满完成。
记者从穿山镇政府了解到,“双抢”时节,穿山镇通过对水库、河流等水源进行科学调度,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优先保障经济作物和粮食主产区用水。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采取节水灌溉、覆盖保墒等措施,守护着粮食安全的根基。
据介绍,穿山镇是柳江区最大的优质稻产区,早稻种植面积2.8万亩,晚稻预计种植面积2.95万亩。为了提升效益,让农民增收,该镇积极打造“穿山香”优质稻品牌,推行“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形成统一供种、技术、收购等“六个统一”的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进行大米深加工,推进产销一体,把“好粮食”变成“好产品”,把“好收成”变成“好收益”,有效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题。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