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22时,市气象台发布柳南区暴雨红色预警,不少市民严阵以待。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里,网友实时更新着雨情。然而,“银山没下雨”“柳江白莲大道无雨”等声音陆续传来,更有市民发现市区上空甚至能看到月亮,这让大家心里打了问号:预报中的雨到底去哪里了?
雨没 “失踪”,只是偏爱局地
其实,雨确实下了,只是落点分布极不均,局地性特征显著。8月1日22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柳南区洛满镇露南站已经出现了超过60毫米的强降水。据气象站统计,8月1日23时,洛满镇露南站的最大滑动1小时降水量达到75.5毫米。除了洛满镇,柳城县社冲乡、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荣山村也出现了暴雨,全市气象部门共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站次,暴雨橙色预警信号5站次。
那么,气象学上如何界定大雨和暴雨呢?很多人可能会凭感官判断,觉得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就是暴雨,而一整天淅淅沥沥的就是小雨。据国家标准《降水量等级》规定,连续12小时降水量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毫米及以上的雨,才能被称为“暴雨”,大暴雨的标准则分别为12小时70毫米和24小时100毫米以上。可见,8月1日晚上,柳南区局地是妥妥地下了大暴雨。
为何“来去匆匆、分布不均”?
我市降雨“来去匆匆、分布不均”的特点,与降雨形成过程密切相关。水汽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冰晶融化成雨滴,当雨滴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会降落。近期,赤道附近的热带辐合带受太阳和季风环流影响向北移动到达我市上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以及较好的辐合抬升条件,极易引发对流雨。
“积雨云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加强,形成降水。”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亚琴表示,这样的降雨范围往往很小,周边区域可能并无云系,因此就会出现“同区不同雨”的情况。
预报预警如何应对 “任性” 的雨
“这类天气的长期预报很难精准定位具体降雨落区和时间,目前主要靠临近预警分片区发布。”李亚琴介绍,暴雨预警的发布往往依据雷达回波,但受地理划分、自动站分布等因素影响,行政区域内可能有部分区域无雨。
“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就接到了鱼峰区市民的询问电话,说当地下了很大的雨,却没有收到红色预警信号。”李亚琴表示,这是因为天气系统不会按人为划分的行政区移动,而是遵循大气运动规律,这也是预报员们发布预警信息时面对的难点。
未来两天全市以多云天气为主,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雨,局地可能出现大雨到暴雨。面对这类局地性强的天气,预报和预警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气象部门表示,会持续提升临近预警服务精度,为市民出行和生活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全媒体记者 吴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