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江区人民医院的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是医院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CCU主任、介入室主任谭品义。从医21年,他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众多生命,用温暖的医者仁心赢得患者的信赖,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柳江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21年坚守获多项荣誉
“我选择学医,源于高中体检时目睹医务人员默默付出的身影,深感这个职业朴实而崇高。”谭品义谈及从医初衷,眼神坚定。2004年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扎根柳江区人民医院,一干就是21年。其间,他多次获评医院“优秀医师”“十佳医师”,2018年获柳江区首届“柳江好医生”称号,2023年获柳州市“百佳医师”称号。诸多荣誉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地坚守与付出。
大学时,面对繁重的理论与技能课程,他从未退缩;工作后,门诊接诊、临床诊疗、通宵夜班、紧急手术成了家常便饭。他说:“最忙时一天要做十几台手术,连喝水都顾不上。”
68岁的杨阿姨说,是谭品义团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此前,她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被紧急送医,情况危急。谭品义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组织多学科协作,在呼吸机与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支持下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终使病人转危为安。“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到好,患者一定能感受到。”患者的信任与感激,是他前行的动力。
牵头建设胸痛中心
“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带动学科发展,惠及更多患者。”这是谭品义常挂在嘴边的话。2017年,他敏锐察觉到高危胸痛救治的紧迫性,牵头筹建基层版胸痛中心。2018年,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2024年,医院胸痛中心升级为国家标准版。
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首次实现救治流程标准化,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基层联动,大幅提升救治效率。但他并未止步——此前,柳江区缺乏介入治疗能力,急性心梗患者需转院,平均救治时间超150分钟,远超黄金时限,不少患者在转运中出现意外。为改变现状,谭品义推动引进DSA设备、组建导管室,带队到上级医院进修。2021年,医院介入室启用,填补区域介入领域的空白。如今,急性心梗患者可在本地治疗,平均救治时间缩短至68分钟,远低于国家90分钟标准,基层转运患者也能在2小时内得到救治。
近五年,医院胸痛中心累计救治近2万例胸痛病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5000多例,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500多例,多数在关键时限内获救。“最紧张时,团队一个多月就救了20多例急性心梗患者。”谭品义说,介入技术已从心血管扩展至神经、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让许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救治。
带领团队持续攻坚
“作为心血管医生,加班是常态。”谭品义的话语中带着对家人的愧疚。高危病人多、慢性病人病情易反复,他很少准点下班,周末常在科室度过,24小时开机的手机成了他和家人共同的“闹钟”。同科室医师蓝芳美说:“只要接到急诊介入通知,谭院长永远第一个冲进导管室。”
因工作繁忙,他常常跟孩子失约。一次学校家长会,他因紧急手术又没去成,等手术结束赶到学校时,家长会已近尾声。“孩子会懂事地说爸爸去救人,那种自豪藏都藏不住。”谭品义说,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一直前行。
“患者的核心需求很简单,就是看好病、少跑路、被尊重。”谭品义说,基于这份理解,他将带领团队继续规范常见病、多发病管理,攻坚复杂病例,完善“大病不出县区”的救治链。
本报通讯员 牙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