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果冻水”在这个夏天成为现象级旅游符号,清澈透明的水体不仅带来了清凉,更折射出生态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当“果冻水”的清澈与苗寨的风情碰撞出火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网红打卡地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果冻水”的走红绝非偶然。这种肉眼可见的生态优势,源于融水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与守护。水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辨,本质上是生态高质量的直观呈现,而游客对这份清澈的追捧,恰恰印证了“生态优先”理念在旅游消费市场的深刻回响。在“清凉游”成为夏季旅游主旋律的当下,融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转变具有示范意义。
融水的文旅发展并非单一景点的孤立走红,而是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域旅游格局。从四荣、香粉、安太多个乡镇的“果冻水”多元亲水项目,再到周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的联动发展,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既避免了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竞争,又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让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提升了旅游综合效益。
融水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也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近年来,融水坚持“文旅名县”“生态立县”发展思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持续做好“山水文章”,这种久久为功的坚守,正是其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毕竟,游客向往的不仅是一时的清凉,更是能够持续感知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当然,面对持续升温的“清凉游”,融水需要保持清醒。如何在人气高涨的同时守护好“果冻水”的清澈,如何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如何让旅游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当地群众,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唯有坚持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并重,才能让这份“清凉”长久延续,让融水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不动产”。
融水“果冻水”的走红,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告诉我们,当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交相辉映,就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文旅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