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7时,融安县长安镇立新街菜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市场旁的傅家滤粉店前已排起长队,蒸气携着米香升腾缭绕,融进清晨微凉的空气里。市民黄曾懿挑起刚出锅的长安滤粉笑着向记者推荐:“融安的傅家滤粉,配上一个融安烧炙,这才是地道的人间烟火味,大大的满足感!”晨光下,碗中升腾的热气与老街喧闹的人声交融,新一天的人间烟火序幕就此拉开。
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承载着绵长记忆。它曾是祈愿风调雨顺的供品,带着古人对生活的质朴期盼。岁月流转,它从庄重祭台走进烟火街巷,最终沉淀为融江沿岸人们舌尖上的故乡印记。2012年,长安滤粉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碗寻常滋味从此有了历史的分量。
傅家滤粉作为长安滤粉的代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融安县城河西老城区的小巷中,用传统手艺为食客们带来地道的美食。
今年40岁的傅艳是傅家滤粉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长安滤粉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向记者展示了一碗滤粉的制作过程——首先是选米磨粉,精挑本地上等粘米,磨成细腻白浆;然后便是制浆过滤,将米浆倒入特制漏斗,细流穿过孔眼化为根根粉条,在沸水中煮熟;接着便是粉条出水,浇上由葱白、八角、豆腐乳熬制的浓郁卤汁,再铺满头菜碎、肉沫、芝麻、花生等十几种配料;最后搭配上灵魂伴侣“烧炙”。这碗朴素的食材与爽滑软糯的粉条相遇,便成为融江沿岸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没吃过傅家滤粉,不算真正到过融安!”黄曾懿的话道出当地人的心声。每天清晨7时许,食客们为了品尝到“头锅粉”,早早开始排队等候。从3岁孩童到百岁老人,都是店里的常客。今年101岁的老人向仁妹笑着说:“我就住在这条巷子,从小吃这粉,好吃。”
“接过父辈这手艺18年,几乎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使我更加懂得其中的艰辛,也更珍惜当下。”傅艳介绍,每天从清晨7时营业到下午2时许,每日卖出300余碗,而逢年过节随着营业时间延长,一天最多能售出近千碗。
如今,傅家滤粉不仅是融安人的日常,更成为一张香飘四方的城市名片。不少游客循味而来,只为品尝这碗非遗的美味。当老食客与新访客隔桌而坐,热气蒸腾间,古老技艺与生活热望便在这碗中默默延续,温暖着寻常岁月。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