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江区,“文明柳江”风景线如一条灵动的纽带,串联起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街头巷尾的文明景观,到便民惠民的服务驿站,再到滋养成长的实践阵地,柳江区将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各个角落,通过串珠成线的景观打造、贴心暖心的服务供给、精准多元的成长赋能,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在城乡之间绘出一幅宜居宜业、共促发展的生动图景。
文明景观串珠成线
近年来,柳江区的街头巷尾悄然焕新,大洋超市停车场的“文明手绘墙”上,养宠牵绳、礼让斑马线等插画色彩明艳,吸引市民驻足拍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上,“我爱柳江”的标识牌熠熠生辉,绿荫话场、壮歌擂台、爱心驿站相映成趣;岜公塘公园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展板前,家长正为孩子讲解文明故事,文明种子悄然播撒;成团会议旧址旁,红色景观小品与古朴碉楼交相辉映,游客在此完成一场“时空打卡”……
这些以“文明柳江”为主题的景观,是柳江区2025年重点打造的“文明风景线”。它们融合地域特色与文明理念,从城区到乡村串珠成线,变“盆景”为“风景”。手绘墙让文明理念随社交分享扩散,主题广场将休闲空间化为“文明课堂”,红色旧址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温度。市民与游客在漫步中品读柳江历史、触摸文明脉搏,沉浸式体验里,文明新风悄然浸润人心。
驿站聚能惠及民生
“走进驿站就像有人给我们撑了把伞,干劲立马上来了。”在拉堡镇“暖心管家·便民驿站”,环卫工人覃秋艳拧开一瓶饮用水,笑意漾在脸上。8月7日,柳江区爱心冰柜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拉堡镇“暖心管家·便民驿站”举行,为高温下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饮用水,让炎炎夏日里的坚守者享受到一份清凉。现场同步开展的健康义诊、就业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小驿站”充满“大温暖”。
“暖心管家·便民驿站”作为“文明柳江”风景线站点之一,持续发挥整合资源、“零距离”服务群众的作用,打造“便民服务驿站—红蜂服务驿站—零工服务驿站”特色品牌实践点,构建起“便民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形成“1个实践所+22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的三级联动文明矩阵,实现“家门口”便民服务全面贯通。
文明实践促进成长
“溺水时要保持冷静,双手交替拍打水面呼救……”6月26日,三都镇“葱满幸福”香葱示范区内,志愿者正通过模拟演练教孩子们防溺水知识;6月28日,拉堡镇兴柳社区实践站里,消防员化身“安全讲师”,用趣味小游戏讲解知识,筑牢孩子们的安全防线;7月15日,进德镇白山村的醒狮训练场上,公益教练手把手指导少年们腾跃、摆阵,少年们的身影与醒狮图腾交相辉映,让传统技艺焕发青春光彩……
今年暑期以来,柳江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紧扣“安全+教育+文化”主题,为青少年送上多元“成长礼”。从安全科普到心灵护航,从非遗传承到红色教育,文明实践阵地为青少年织密暑期“关爱网”,让假期既有“安全盾”,更有“成长力”。
近年来,柳江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文化传承、便民惠民、文明共建”为主线,依托本土资源打造“文明柳江”风景线,构建“乡风+服务+治理”文明矩阵,促进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融合。创新推行移风易俗“三减四提”工作模式,打造“村口说事”品牌。全区劝导红白事宜1100余件,红白喜事费用支出下降30%,非必要宴请减少80%,群众支持率达96%。文明实践深入推进,精心培育“小巷管家”“油茶姐议事”等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拉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老漂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入选第三批广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全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60余场,惠及5.3万余人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活动320余场,惠及学生2.8万余人次。
本报通讯员 韦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