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强调孕期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科副主任刘百灵及中医妇科主任、体重管理中心负责人来玉芹,深入了解孕期体重管理要点。
有效控制体重增长
刘百灵指出,孕期体重超重的核心原因是热量摄入过剩导致脂肪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脂肪堆积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导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和过度生长;肥胖引发的慢性炎症和血管内皮损伤,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发病概率。
刘百灵则表示,孕期体重管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贯穿短期与长期。妊娠期及分娩阶段,母体过度增重会增加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疾病风险,进而增加难产率和剖宫产概率,还可能引发腰背疼痛、静脉曲张等不适。对胎儿而言,则面临巨大儿、宫内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从长期来看,约30%的女性产后无法恢复孕前体重,使未来肥胖及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倍增;子代也易出现儿童期肥胖倾向和代谢综合征早发。
孕期体重增长需分阶段把控,且与孕前BMI密切相关。来玉芹介绍,孕早期(≤13周)为缓慢上升期,每月约增0.5千克,主要源于血容量扩充,因恶心呕吐导致增量偏低属正常;孕中期(14-27周)进入加速期,每周约增0.4千克,营养需求虽增,但需避免突击进补;孕晚期(28周后)进入平台期甚至略降,此时应侧重优质蛋白摄入。她特别提醒:“每增加1千克多余体重,都是在给宝宝的未来健康‘埋雷’!”
规划好运动与进食
来玉芹进一步解释,孕期体重管理是打破肥胖等慢性病代际传递的关键。宫内营养过剩或不足会增加成年后慢性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母亲孕期BMI增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可使子代成年期肥胖发生率降低20%-30%,“就像给种子设定生长程序,孕期营养供给决定了生命早期的‘出厂设置’。”
科学的孕期管理还包括合理运动与家庭沟通。孕妇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孕前有运动习惯者孕中期可继续低强度运动,建议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项目,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憋气、跳跃等动作;孕早期以休息为主,孕晚期减少运动量,运动前需咨询医生。
那么,面对孕期“全家投喂”文化需警惕“多吃=补胎”“孕期胖正常”等误区,建议根据增重标准表和医生建议向家人科普风险,邀请家人参与健康餐准备,或请医生讲解科学饮食重要性,让关爱通过科学方式实现。
来玉芹、刘百灵医生提醒广大孕妇,“孕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科学控重就是在为两代人的健康做储蓄。”总之,孕妇需树立科学的孕期观念,在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的基础上,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做好体重管理,方能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全媒体记者 庄子莹
实习生 邓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