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柳城的广袤田野充满生机——60万亩甘蔗翠绿挺拔奋力拔节,16万亩刚种下的晚稻秧苗已陆续返青……蜿蜒于绿水青山间的产业道路,串起的是如画的风光,承载着广大群众期盼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柳城县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培育,从民生改善到文化传承,精准投入、高效实施,走出了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准投入惠民生
在柳城县的乡村振兴蓝图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扮演”着关键角色。2023年的资金分配方案中,中央下达该县的575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被精准分配到12个项目中。其中,393万元用于8个产业项目,182万元投入4个基础设施项目,产业投入占比达68.35%。
2024年,该县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增加到685万元,建设项目仍为12个,产业项目投入占比继续提升。8个产业项目获得重点扶持,同时建设了4个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这些资金转化为约8400米的产业道路、3100米的农村道路,以及沙埔镇古仁村6个屯的160盏太阳能路灯。
2025年,新一批资金持续注入。根据公告,第二批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中300万元被指定用于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方向,全部投入产业配套建设。
“一直以来,柳城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安排都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柳城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吴凯文介绍,该县所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都需经过基层摸底调查,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后,再经村委会、乡镇、民宗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政府五级审定程序,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一组三队”严管理
为确保项目高效实施,柳城县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机制。2023年初,该县成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采购小组、监督小组和验收小组,形成“一组三队”管理模式。
项目实施前,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开展摸底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前做好项目储备。所有入库项目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确保资金安排公开透明。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督小组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工地。他们对照工期计划,检查项目是否按时推进。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整改,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责成返工。项目完成后,验收环节同样严格,由县委统战部(民宗局)会同设计、监理及相关部门、乡镇领导、村委会负责人组成的验收小组,按照规划实施方案逐项检查。
2023年,柳城县12个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在10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验收交付,资金支付率和完工率达到100%。2024年7月的项目验收,还特别邀请了当地脱贫户代表参与,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核对材料等程序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项目惠及百姓。
乡村振兴启新程
今年夏天,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云峰村雷村屯的村民迎来了一件期盼已久的大事——通往雷村屯的860米砂石路破土动工,拟建成宽4米的混凝土道路。目前,该路段已完成路基铺设及挡土墙建设,工程将于9月底完工。届时,云峰村上雷屯、雷村屯、楞头屯的村民去龙美集镇再也不用绕行近20公里的路程了。这条产业道路的建设,正是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的生动写照。
积跬步,至千里。自2013年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接续努力,柳城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期间,该县获中央下达的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共7680.96万元,实施项目200个,涵盖产业道路、人饮工程、文化设施等,有效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水平和群众生活。其中,在全国唯一的仫佬族乡——古砦仫佬族乡,项目扶持效果尤为明显。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2013-2024年间共获得121个项目,项目资金总额达4030.997万元。
如今的古砦,纵横交错的产业路网如打通了乡村发展的“任督二脉”,成为产业腾飞的“跑道”。“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村屯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更利于农业机械进场,推动了产业发展。”云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美良介绍,得益于产业道路的不断完善,村里出现了不少种粮大户、种蔗大户。更为关键的是,道路的畅通,让6个屯的6000多亩农田得以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土地收益回流村屯,形成了发展的“活水循环”。
本报通讯员 雷昕 叶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