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8月20日

探索博物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

——2025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花絮

嘉宾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参观。

8月18日,2025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在柳州举行。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文博“大咖”齐聚柳州共探“博物馆与城市未来”。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增添亮色,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与旅游业繁荣。柳州作为融合历史、工业与山水的“宝藏城市”,生动展示了博物馆与城市共生发展的多元路径。

柳州为论坛提供现实样本

本届论坛以“博物馆与城市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博物馆的交融与交互,深入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中国—东盟文明交流互鉴,谱写区域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石泽毅在致辞中提到,柳州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推动区域文化繁荣,以创新实践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旅融合新动能,为论坛主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样本。

历史与文明,浓缩于一件件文物、凝结成一段段故事、收存于一座座馆舍。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表示,柳州工业博物馆是一座有活力、接地气、讲情怀的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柳州工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与国家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同步推进。安来顺说,柳州工业博物馆抓住了城市文化的需求,打造了一座很有亲和力的博物馆,让工业历史和工业文化依然鲜活地留在每位市民心里。

探索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柳州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得以共同探讨文化机构如何推动城市发展、重塑旅游业格局。”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主任贺迪致辞时说,博物馆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强大催化剂,通过巡回展览、联合数字档案库、跨境文化旅游线路等合作项目,东盟国家与中国既能够彰显文化多样性,又能凸显彼此相互交织的历史。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与时代共振。主旨发言环节,来自中国—东盟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从博物馆角色、馆际协作、文物保护活化、地方文化展示等多角度,分享了前沿实践、创新理念与成功案例,在思想碰撞中深入探索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丁小胜认为,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的经验和成果,可为工业遗址的数字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现互通。发挥数字化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特性,在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传播、展示这些遗址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这对一些国外遗址的保护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交流互鉴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经济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表示,当前博物馆也通过建立一些数字化的平台来交换信息,扩大博物馆的影响,积极响应广西发展战略。

期待建立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本届论坛的成果不仅限于思想碰撞,更延伸至文旅推广与实地体验。

19日,与会嘉宾们走出会场,实地探访百里柳江画廊、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紫荆花文化创意廊、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等柳州多个代表性文化地标和产业基地,感受这座“山水工业城”的独特脉搏,直观体验柳州作为工业重镇的强劲动能。

“柳州有很丰富的人文色彩。”在柳州博物馆参观后,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感到意外,他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博物馆热”和青少年们对博物馆的热衷。“中国的西南地区到整个东南亚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未来东盟的各个国家可以进一步跟广西、跟柳州有更深入的交流。”林家豪说。

5年前,柳州各个博物馆就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应用,希望通过更高效、更有温度的方式,把博物馆的文物以及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以数字化的方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柳州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柳州博物馆馆长程州说,进入博物馆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渴求走向博物馆。当前,博物馆运用AI人工智能、数字三维技术、全息影像呈现文物,以AI、人机对话等方式讲述文物故事,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文物。同时,也希望数字化能助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建立文化交流与互鉴。

全媒体记者 韦苏玲 黄蕊 报道摄影

--> 2025-08-20 ——2025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花絮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1371.html 1 探索博物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