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鹿寨县聚焦稳就业、促创业核心目标,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政府主导、银行协同、担保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效破解创业者融资难题,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为鹿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82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52人(户),带动(吸纳)就业760人次。全县贷款发放量同比增长122.8%,政策惠及面显著扩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扶持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好效果。
机制创新破瓶颈
风险共担增效能
为突破传统模式制约,鹿寨县建立分担风险的运作机制。该机制创新性地设计了风险分担比例:担保基金、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再担保公司及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各按20%比例,共同承担信贷风险。“此模式通过科学分散风险权重,既显著增强担保基金抗风险能力,激活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能,又极大提升银行放贷积极性与担保机构服务意愿。”该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覃大昌说。
这一制度性创新,不仅为鹿寨县贷款业务构筑了健康发展的坚实根基,还打造了多方协同、权责明晰、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鹿寨样板”。曾经横亘于农业产业发展面前的“融资高山”,正通过机制创新化为通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金融动能。
宣传发动全覆盖
精准滴灌惠民生
“真没想到,我在外地刷手机时看到了家乡的创业好政策!”返乡创业者韦先生最近在鹿寨县顺利开起自己的小店。他感慨道:“回来后,我马上申请了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开店的梦想快速落地。”韦先生的便利体验,得益于该县创新推行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与落实模式。
近年来,鹿寨县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打出政策宣传“组合拳”,将政策宣传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在该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公告栏以及各类就业招聘会现场,政策海报和宣传手册随处可见。乡镇干部和村级协管员主动“入户送策”,深入解读政策。工作人员走进街道集市、产业园区,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平台以及合作银行网点,密集推送精心制作的宣传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有效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和吸引力。
为实现“精准滴灌”,该县还建立了重点群体“一对一”联络机制,精准摸排重点群体的创业需求和资质,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大大提高了政策落地的效率和满意度。
鹿寨县有效打通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点燃了大众的创业热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部门联动聚合力
审批提速优体验
“从提交材料到放款,仅用5天时间贷款就到账了!这让我们有底气扩大经营、购买设备,预计今年能新增5个就业岗位。”近日,鹿寨县赵哥家常菜馆负责人赵天送对鹿寨县的高效贷款服务赞不绝口。
为优化营商环境,该县创新服务机制,择优选定鹿寨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3家金融机构共同承办创业贷款业务,构建“多点受理、错位服务”的便民网络;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部门、银行、担保公司协同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疏通政策落地堵点,推动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提交材料,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同时,该县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确保从申请到放款不超过5个工作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也为稳就业、促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下沉暖人心
基层触角再延伸
该县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服务下沉,在县人社“一门式”服务大厅、县就业服务中心设立创业担保贷款服务专窗,安排业务骨干提供“一对一”材料指导,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在每个乡镇的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设立创业担保贷款服务点,并明确专职金融专员,确保创业者在家门口即可便捷咨询政策、提交申请,有效减少群众跑腿次数。
“我们正推动创业担保贷款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型,继续探索‘创业地图+金融支持’新模式,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覃大昌表示。下一步将开展精准“政策直达”活动,强化与银行、担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及联合风控,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滋养创业沃土。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更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有望获得关键金融支持,在鹿寨这片热土上实现创业梦想,并带动更多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共同绘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生动图景,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报通讯员
王文双 覃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