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镇紫金园小区居民黄某家的卫生间天花板渗漏近一年,令他心烦不已。虽然楼上邻居修过,但问题依旧。两家为“谁再出钱”“责任多大”争执不休。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鹿寨县司法局退休党支部法律服务队的特殊“调解员”,主动上门调解。“远亲不如近邻,漏水事小,伤了和气事大!”调解现场,老党员不急于评判,带着双方细察现场,结合邻里情谊耐心沟通,紧张气氛缓和。最终老党员引导双方找到维修方案,明确了费用分担方案。回访时,恼人的滴水声已停止,邻里间的寒暄又热闹起来。
像这样的成功调解很多。不久前,86岁的退休教师被车撞,在外地的家属纷纷返回,要求驾驶员张某赔偿。张某惊慌失措,找到服务队。老党员李宝璜与赵显辉连夜组织调解,最终促成赔偿协议。
“他们说话,群众信服;分析问题,句句在理。”张某说出找服务队调解的缘由。依靠几十年的法律功底,他们练就洞察人心、调和矛盾的“真功夫”,专解情、理、法纠缠的“死疙瘩”。今年以来,这支服务队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坐诊”释惑排解民忧
老党员法律服务工作室是群众信赖的“法律之家”,每天准时“开诊”,接待来自县内各乡镇甚至外地的咨询者。群众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猫狗咬伤赔偿、工伤赔偿、债务纠纷……无论问题大小、咨询时间长短,老党员都热情接待、耐心讲解,从不推诿。
一名在木材加工厂被电锯锯伤右手的农民,曾为赔偿问题忧心如焚,慕名前来向服务队求助。在得到服务队老党员清晰、透彻的解答后,他感慨道:“老党员讲的,我听得懂、信得过,心里一下就亮堂了!”
服务队的老党员擅长将生硬法条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明白话”,再加上专业的知识、耐心的态度和真诚的帮助,这支服务队的好口碑不胫而走,吸引更多求助者。仅今年上半年,服务队就解答法律咨询176人次,代写法律文书7件。
法艺相融唱响法治
为了让法律更“活”、更亲民,服务队老党员还自编自演,创作了快板《都来学习民法典》、表演唱《村委主任》、渔鼓《出土文物献国家》等法治文艺作品近百部。
“风筝无线飘无边,人不学法思想偏;法律好比风筝线,人人都把线来牵……”清脆的快板声伴着朗朗上口的词句,在“法治文化惠民行”活动中引起了观众共鸣。
今年,服务队老党员结合“广西三月三”、妇女节、端午节等节点,联合多部门送法下乡5场次。下半年,他们还将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下乡巡演,让法治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
初心如磐薪火相传
“70多岁,为何还折腾?”面对疑问,鹿寨县司法局退休党支部书记李宝璜的回答朴实坚定:“干了一辈子法律,习惯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看到问题解决了,心里很高兴。”他们的服务纯属公益,填补了乡镇专业法律服务的空缺,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免费律所”。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老党员们便集中研讨或邀请司法所人员、律师参与,这无形中成了生动的“以案代训”,为年轻法律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课堂。老党员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为在职人员和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化解纠纷于萌芽,解答困惑于日常,普法宣传于乡野,传承经验于后辈。这群银发党员以专业与真诚赢得百姓信任,让法治阳光温暖人心,筑牢社会和谐根基。
本报通讯员 潘玲松 龙金伟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