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团镇依托“成团会议旧址”红色文化底蕴,融合城乡接合部的地理特点,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构建“成心为民·团议速和”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形成“1心引领、4阶闭环、12策支撑”的“1412”工作法体系。该工作法以党建引领为根、群众路线为魂,聚焦“早知民意、快解民忧、共议民理、温润民心”四个阶段,推动全镇调解工作从冷处理变为暖服务、从“调得了”迈向“调得好”,走出一条“机制有形、响应有速、调解有度、温情可感”的“成心为民”之路。
早知民意:
前识情绪波动,知在人先
依托“夜话说事圈”,全镇15个村(社区)设立常态化“夜话说事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的开放式座谈。相比白天上门走访,夜话更有氛围,也更容易“掏心窝子”,许多原本藏着掖着的“火苗”就在一壶茶之间露出苗头。
同步织密“巡察前哨网”,全镇118个三级网格打造为情绪巡察前哨岗,创新推行“网格+警格+党支部”模式,网格员、民警联合开展入户走访,支部党员协助开展拉网式排查,常态化执行“日走访、周研判、月汇总”制度,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掌握动态。镇领导带头推行“叩门访心”行动,每月走访重点人员家庭,对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政策引导、对情绪异常的群众及时干预、对复杂问题建立“重点人员调解画像”,领导干部真正沉下去,把问题摸清、把人心暖透。
快解民忧:
“1哨即办”响应,快在人动
今年5月,成团镇里湾村两户相邻的熊姓村民因一块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执。起因是熊某桥家的老房后面有3间小房,熊仕某等人认为影响其通行与排水,双方多次沟通未果,矛盾逐渐激化。村干部在“夜话说事”中听到苗头,在网格走访中掌握情况后,立即“吹哨”报告。镇综治中心第一时间组建调解应急队,调配壮语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德高长辈等力量进行现场疏导。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原老房一侧飘檐下0.5米宽的土地归熊某桥管理,保留1米通道供双方通行排水。一场看似棘手的邻里矛盾,不到3天就圆满化解。
该镇建立“1哨即办”快速响应流程,推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下沉村屯,明确“屯吹哨—村派单—镇统筹”闭环处置链条:屯组发现矛盾隐患,30分钟内快速吹哨;问题简单的,村内即调即结;情况复杂的,镇综治中心统筹调度。组建“1+1+3+N”调解应急队,复杂案件由镇综治中心牵头,1名精通壮语的党员调解员提供双语服务,联动德高长辈、司法所、网格员3类基础力量,按需配齐“N个部门”调解资源,24小时内快速集结调解。设立矛盾纠纷“137”限时办结制度:屯级1天、村级3天、镇级7天,全部调解案件纳入镇综治中心监测督办、动态追踪。
共议民理:
情理共融入席,议在人情
今年3月,成团镇渡村社区聋哑人覃某猛与弟弟因分家问题产生矛盾,双方沟通困难,情绪激动。镇综治中心接报后,第一时间组织调解应急队,同时从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请来手语教师协助。调解现场,法律顾问讲法析理,长辈用亲情劝解,子女帮助划清财务与住房边界,兄弟俩最终达成住房分配与经济补偿协议,握手言和。全过程纳入“一书一袋一表”管理:协议书明确共识,归档记录调解过程,表格评估量化风险等级,形成可追溯的风险研判材料。同时,“法律服务活水库”也在发挥作用,“三官一律”的参与让村级调解既讲法度,也有温度。
该镇推行“三方共坐”机制,依托现有的“三会兴屯”体系,每起较复杂案件,由镇综治中心牵头,村“两委”协同,调解席位必须“三类角色”同坐议事:一是法律人士,讲情讲规矩;二是德高长辈,讲面讲格局;三是子女小辈,讲通讲未来。调解现场从单向劝解转为双向互动,调解员先做“听情绪的知心人”,再做“讲法理的明白人”,情理法相互融合、人物事同步解决,让调解从“断是非”转向“议人情”。
温润民心:
回声闭环有感,暖在人心
该镇还建立“三看三访”制度,每起调解完成后,调解员必须在3日内上门看履约、5日内电话看情绪、15日内回访看反复。对情绪反复或履约偏差的个案及时启动二次跟进调解,努力实现案结事了。调解结果纳入“心安联评”体系,将群众满意率、调解履约率与村级年度绩效挂钩,通过评选“最美工作者”的形式,激励村级调解员主动担当作为。2024年,4名村级调解员获评成团镇“最美工作者”荣誉称号,镇综治中心还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1面。每季度,该镇组织“解纷回声”交流会,总结典型案例、分享有效做法,调解能力不仅在现场见成效,更在体系中见成长。
“成心为民·团议速和”调解机制的实践,推动成团镇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三转变”:从事后响应向前端速应转变,从人治调解向法理融合转变,从单点发力向系统闭环转变。该镇获自治区2023年“群防群治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2024年度经柳州市委政法委批准,获“维稳工作先进集体”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0起,调解化解率达98%以上。
本报通讯员 韦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