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走在柳城县太平镇板料村田垄之间,若不是凑近细看,很难认出那一行行一人高的翡翠绿苗竟是甘蔗。
“传统甘蔗秆细易倒伏、产量低,我们种的‘桂糖44号’‘桂柳 05136’稳产、高糖、易管、增收。”蔗农覃孝明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回忆,以往传统甘蔗亩产不足5吨,只能作为廉价原料出售,加上高昂的人工成本,效益低。
村里有句顺口溜:“糖足茎秆壮,节长分量强,好蔗装满车,销路准通畅。”2022年起,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市农科中心”)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合作推广“桂柳05136”和“桂糖44号”等抗逆良种。“‘桂柳05136’糖分高,一吨蔗能多榨10公斤至20公斤糖,糖厂每吨多付50元。”市农科中心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韦开军说,而“桂糖44号”则以抗逆性见长,即便遭遇干旱,减产幅度也能控制在5%以内。两个品种形成“高糖稳价+抗逆稳产”的优势互补。
“我们合作社成立后,跟凤糖集团签了订单,享受每亩170元的机耕补贴和260元的机收补贴。”覃孝明说,丰裕甘蔗专业合作社与凤糖集团推行“保底价收购+机耕机收补贴”模式,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现在亩产达6.5吨,以前可不敢想能做到这一步。”
提起柳州甘蔗从“好原料”到“高价值产品”的跨越,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昊感慨:“以前1斤糖只能卖3元,如今1瓶200毫升的‘柳蔗鲜语’甘蔗汁能卖5元,附加值提升近10倍。”该公司生产线每小时可产出2000瓶饮品,榨季产值达1200万元。
良种促产、科技提质、加工增值、帮扶助农……这一系列促进甘蔗生产销售的措施,正推动柳州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甘蔗增产,还要让蔗农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柳州立足甘蔗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多元市场,打开甘蔗销售新空间。
“一场3小时的直播观看量破了1200万!”覃孝明兴奋地回忆道。这场“柳州甜蜜蔗品”直播带火了“柳蔗鲜语”,还帮合作社签下广东糖厂的原料订单。“以前愁卖,现在连送货都不用我操心。”覃孝明将此归功于柳州市覆盖3000亩核心产区的原料恒温储存库和加工品冷链系统。“甘蔗汁需保持在8摄氏度以下,不然容易坏。”柳江区物流站站长周宏斌解释。通过串联起的217座恒温储存库,柳州可实现现榨甘蔗汁的快速锁鲜,然后借助遍布蔗区的300多个快递揽收点发往全国各地。目前,这套冷链体系已将甘蔗原料损耗率控制在3%以下。
板料村的标准化蔗田,正是柳州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3年多来,柳州推广良种超35万亩,建成150个标准化基地,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出口东盟的甘蔗加工品超2万吨,率先在广西实现良种全覆盖与产销链路全贯通。
全媒体记者 黎双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