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亦文脉,水脉与文脉交融交织,沉淀出龙城的古韵遗风、新潮奔涌。
行使地方立法权十年间,护“水脉”、承“文脉”一直是柳州地方立法工作的高频词,亦是焦点、亮点。十年间,一套地方立法的“组合拳”,持续守护着柳州的千里水脉、润泽着千载文脉。
法规引领保护“母亲河”
作为柳州人为母亲河量身打造的地方性法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保护好柳江定边界、划红线、筑防线,自2021年10月1日施行以来,有力推动柳州水质实现“五连冠”。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全市2000多名河长累计巡河32.2万人次,整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和垃圾倾倒等河湖乱象问题583个;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9.17%,全市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连续18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各类鱼苗超过5000万尾……
数据彰显立法初心,体现依法治水成效,更是做好地方立法“后半篇文章”的执着。
2023年至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对《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体检”,以执法检查和执法检查“回头看”形式对法规实施开展监督,发现了“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有违反条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等7个方面问题,并持续跟踪问效督促整改落实,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助力擦亮柳江水质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
守好城市“水脉”,滋养民生福祉。市民游泳、垂钓、健步走、骑行、露营等休闲娱乐图景,生动展现了“人水和谐”。“冠军水”滋润的“融安金桔”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
为了让群众放心钓鱼、文明规范垂钓,我市还出台实施全国首部鼓励休闲垂钓的专门法规《柳州市天然水域垂钓管理规定》,持续释放生态福利。
法护古村留住乡愁记忆
如果说柳江是一条玉带,那么柳江流域的一个个传统村落,就是镶嵌在玉带上的珠宝。这些珠宝,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青山绿水之间,见证了柳州千年的历史,传承着柳州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藏于山水间的文化瑰宝。
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柳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填补了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面的法律空白,推动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建立市级部门联席会、组建专家顾问库、编制保护规划、组织项目实施……以法治方式构建起来的长效机制,推动柳州传统村落保护实现了从被动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系统性保护的转变。截至2025年4月,我市35个中国传统村落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28个,79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67个,完成率分别为80%和85%。
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通过“职责法定化、流程标准化、问责刚性化”,破解了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难题。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法规实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探索出“法治保障+科技赋能+文化融合”的消防安全治理模式,村寨实现火灾事故“零伤亡”、重大火灾“零发生”。
法治护佑柳州千年文脉
柳州名于水,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柳州众多“金字招牌”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招牌极具含金量。
不过,2011年,我市曾因部分传统街区保护力度不足、名城保护机构不够健全等问题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检查组通报,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才“过关”。
保护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地方立法顺势而为。
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通过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和日常监管、推动活化利用、开展“宣传日”活动等,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由“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共同构建的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柳州“山水城一体”的传统风貌格局不断得到加强和保护。
坚守工业本色、传承工业基因、挺起工业脊梁、发扬工业精神。围绕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水平,我市积极激活工业“老厂房”,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2021年,柳空文创园与柳州市工业博物馆成功入选国家第五批工业遗产名录。
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已将工业遗产保护、史前遗址保护等立法项目纳入五年规划,立法触角的深度和广度将持续拓展。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