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0月13日

“危”与“机”并存 热度还应化实效

——“职教热”背后的冷思考之三

升学通道完善、就业渠道广阔、成才路径畅通,推动职业教育热度持续攀升。然而,在热度背后,职教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从高就业率到高质量就业?这需要我们在“职教热”中进行冷思考,深入探寻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之路。

在随机采访中,多名市民向记者表达了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市民卢蓝丹说:“我同事的小孩报了职校的订单班,他一毕业就进了一个大厂,他的薪资也不比白领差。”市民林莉认为:“读了职校一样可以上大学,这条路对不少孩子来说,比挤高考的独木桥更加合适。”市民董保宏表示:“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光需要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更需要大量的、有职业技能的学生,只有各种人才发挥各自的作用,我们研发出来的成果才能够很好地落地。”

而市民苏柳民认为:“现在社会上对职校生还是有些偏见,有些人怕孩子去到职校,学习一般,而且会沾上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市民罗李莉担忧:“职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我担心孩子在学校学不到真本事,发展空间受限。”

可以看出,尽管仍有部分家长对职校教学质量、发展空间存有顾虑,但整体而言,务实、开放的职教观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职业教育热度攀升之际,如何将报考热情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水平稳步提高。2025年,我市两所“五星级”中职学校部分专业升本率居广西第一。市九中开设“普职融通”实验班,学生可自由选择高考统一招生考试或高职单招考试。3年来,灵活的教育选择,助力600余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技能特长生还可以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直通本科。今年6月,柳州一职校教育集团的4名毕业生,成功考研“上岸”。

“国家将职业教育明确定位为类型教育,构建起‘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纵向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市区重点职校近九成学生得以升入高一级院校继续深造。”市教育局副局长赵从奎进一步阐释。

职业教育体系重构,打破了“职校即终点”,建立了从“断头路”到“立交桥”的升学路径,让职校毕业生的成才之路充满机遇。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机遇与挑战并存,与普通高校就业状况类似,结构性矛盾也潜藏在职校生“高就业率”的背后,需高度重视。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强调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通过普职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西科技大学教师黄劲分析指出,当前职教领域存在层次、区域、专业和能力四重结构性矛盾。例如机械、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供不应求,而部分传统专业就业空间收窄。在校企合作中,要逐渐深入、更多满足现在企业的转型,而不是流于表面。

专业人士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动态失衡,只有以产业链需求锚定教育链改革,不断完善职教体系,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从“量”的就业率向“质”的就业匹配跃升。

从“无奈选择”到“主动报考”,是观念的巨大进步,但从“报考热”到“就业优”,仍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严峻挑战,考验改革智慧与攻坚勇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能否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成为破局关键。前进路上,“危”与“机”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将“热”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效,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决心。

职业教育的火爆,本质是产业需求、政策赋能与个人价值觉醒的共振:当技能成为“硬通货”,当职校生既能驾驭高精尖技术又有学历提升空间,当企业为招聘技工预付高额培训费——职业教育便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与学历教育并行的光荣赛道。唯有不断破解难题、顺应时代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全媒体记者 王晶 陆妍 报道摄影

--> 2025-10-13 ——“职教热”背后的冷思考之三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4229.html 1 “危”与“机”并存 热度还应化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