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滂沱、水肆虐、农田受淹。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阴雨,给秋粮收获带来困难,也对压茬推进秋种带来风险。
抢收秋粮,牵动人心。新华社记者连日来在安徽、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走访,一辆辆收割机快速“吞吐”谷物、农机大院内烘干作业正酣……抢收抢烘,一片忙碌景象。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件“头等大事”,强调“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凝心聚力保秋粮,努力抗灾夺丰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重要底气,各地各部门与亿万农民携手应对是坚实支撑,而培育更多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提高烘干能力,让科技赋能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成为当务之急。
积极抢收
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明显降雨过程,9月以来河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土壤偏湿,农田积水,造成农机下地难,给秋作物收获、烘干晾晒、腾茬播麦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记者前几日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调研看到,履带式收割机不间断作业,烘干机24小时运转,挖掘机挖斗改为铁夹用于抢收花生……通过综合施策,河南秋作物收获已超七成。河南部分地区已开始整地备播。
“12日、13日预报还有大雨,刚晴了两天,又要变天了。我们得加快进度,与阴雨天气赛跑。”10月10日上午,记者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镇看到,萧县金旺家庭农场负责人许大宾正引导机手快速收割玉米。
许大宾今年种了1200亩玉米。9月底玉米成熟时,遭遇了连阴雨。“5日天一放晴,我们就组织了3台收割机下田,早7点干到晚7点,一刻也不敢停歇。”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9日联合发布的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显示,10日至12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仍多降雨天气。
农业农村部按照黄淮海地区需求已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63万台、移动烘干机2231台;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近日已下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力举措频出,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与天争时,与雨赛跑。紧盯天气变化、紧盯收种进展、紧盯重点区域、紧盯关键环节,多地打响抢收抢烘抢种之战,全力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10日,秋收进度西南过七成、西北过五成、东北近四成、黄淮海近八成。
科学抢收
精准摸排,让调度有的放矢——
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自9月25日起,组织28支摸排队深入全县524个行政村,逐户登记应急农机缺口,并第一时间对接本地农机销售企业。
望着田间来回穿梭的2台履带式收获机,郓城县丁里长街道张武屯村种粮大户王建国说:“俺家5亩洼地就怕陷车,得亏9月底村里通知我们报履带机需求。”
改装换装,提高机械收割能力——
在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仪封镇毛古村,技术人员将履带式挖掘机的挖斗改为铁夹,将花生从地里拔出,效率远超人工。
周口市针对雨后传统轮式玉米收获机“下地难、作业难”问题,采取“小轮改大轮、大轮改双轮、双驱改四驱”以及换装三角履带等方式,对收获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湿地块通过能力,保障秋收进度。
科学指导,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阎楼镇汤庄村,一片百余亩的空地上,摆放着方方正正、通风透气的铁丝网“玉米囤”。
“这些玉米都是10月4日雨前连夜抢收回来的。因为没有沾水,现在棒芯还红着呢!”占顺家庭农场负责人汤占顺指着“玉米囤”说,“你看它离地面二三十厘米高,农技人员告诉我,这个距离能充分确保地下通风和隔离地面积水。”
据了解,为了更好应对连阴雨,做好抢收抢烘抢种,河南、山东、安徽等多地农业农村部门发布技术指导意见,派出专业指导组和农技服务队下沉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科学收割、减损保粮。
合力抢收
在秋收的攻坚时刻,各地广泛动员、多方协力,为农户排忧解难。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一支120余人的“青年党员抢收服务队”活跃田间。
“蒋庄村西头有10多亩地,进不了机械,需要人工抢收,快来……”微信群里一声召唤,青年党员抢收服务队迅速赶到现场。队员们身着雨衣雨靴,在泥泞的玉米地里忙着帮村民掰玉米、装袋、搬运、装车。
在安徽,753个农机应急作业队全部投入使用,每日发布天气与机具供需信息,启动“南机北援”行动,全力开展机收作业,组织村集体帮助在外务工和无劳动力农户抢收。
在河南,不少地方开放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供农民晾晒,加强农业、气象、农机等部门联动,建立日会商制度,动态监测雨情、土壤墒情等指标。
在河北,国网阜城县供电公司组织10支服务小队,配备专业抢修人员和应急物资,对辖区内粮食烘干中心开展用电设备专项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力保障秋收期间电力可靠供应。
争分夺秒,把连阴雨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各级各方面抓住窗口期,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就能克服自然灾害影响,更好确保秋粮丰收到手,争取明年夏粮有个好收成。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