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在鹿寨县的田间地头、工业园区里,一项项“联络站+”的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联络站+产业探索”“联络站+产业链条”“联络站+园区服务”,这些充满活力的模式,正成为串联起当地乡村振兴与工业跃升的“金色链条”。
“以前联络站是‘民声收集器’,如今成了‘产业助推器’!”鹿寨县人大代表的感慨,道出了联络站功能的华丽嬗变。近年来,鹿寨县人大常委会以星级联络站建设为总抓手,创新推出“联络站+”工作模式,将代表履职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截至目前,累计协助引资5.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24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人大动能”。
“联络站+产业探索”:
激活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
在鹿寨镇大村村,特色水果示范园、蔬菜种植基地、生猪饲养基地等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鹿寨镇大村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敏锐把握市场脉搏,将产业课办到田间地头,成功引入“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同时,力促现代化养猪场落地,打通产业路瓶颈,吸引了9家上下游企业聚集,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元。“联络站就像磁场,把项目、资金、人才全吸了过来。”鹿寨镇大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韦乾豪如是说。
同一模式在寨沙镇龙江村,则“点螺成金”。寨沙镇龙江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韦世平抓住柳州螺蛳粉产业原料需求机遇,率先养螺60亩,年产值达15万元。他牵头成立鹿寨县世螺家庭农场,带动3户村民养殖螺蛳。“我们跟着韦世平养殖了32亩螺蛳,去年每户增收超2万元。”村民沈建文笑得合不拢嘴。昔日零星散养,如今渐成特色产业。
“联络站+产业链条”:
深化专业支撑,赋能特色产业
黄冕镇山脚村曾是传统桑蚕大村,因蚕房老旧、灌溉粗放,桑蚕产业发展停滞不前。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变身“产业智囊”,站内代表深入调研后,精准提出改良蚕房、引入高效节水喷灌的对策建议。联络站更聚合人大代表、产业能人与专家力量,促成修建标准蚕房2000平方米、改善园区道路1400米、灌渠800米,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与效益。蚕农罗秀清坦言:“代表把技术送到家,我们养蚕更省心、更赚钱了!”
而导江乡黄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则把“前哨”扎进鸡舍,代表全程跟踪服务,促成众兴禽业4000万元投资落地,建成10万羽五黑鸡数字化养殖示范场,为村集体带来年增收50万元。
“联络站+园区服务”:
聚焦产城融合,护航营商环境
企业供水不稳定、用地手续繁琐、用工缺口大……鹿寨县工业园区曾饱受“成长的烦恼”。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闻声而动,挺进工业园区主战场,化身服务企业的“新前哨”,推动产城深度融合。该站创新建立“五专”工作机制——配专业代表、划专门行业、做专题调研、提专业建议、抓专项督办,并开通“芝麻小事”速办通道。2024年以来,累计收集涵盖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劳动用工等领域的代表建议10件,解决企业供水、用地等难题28项,解决小微类问题9个,获得企业广泛赞誉。该站驻站人大代表韦晓兰积极推动发展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助力该产业获得自治区2024年县域特色产业培育资金3000万元支持。
如今,鹿寨县100个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各具特色的“联络站+”实践,已成功实现从“连心桥”“民意窗”向“产业助推器”的功能跃升,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为产业链条提供专业支撑。随着模式的深化推广,“联络站+”必将谱写更多产业振兴的华章,为鹿寨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可复制推广的“人大方案”与坚实力量。
本报通讯员 龙金伟 温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