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人口52万,辖20个乡镇。根据中央安排,西北工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定点帮扶融水,当时全县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薄弱,特别是乡村医生队伍规模和业务能力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是乡村振兴工作中急需补齐的突出短板。
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探索构建了队伍、平台、产业“三位一体”的医疗帮扶工作体系。10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依托医院、生命学院、医学研究院等机构和校友资源,充分发挥在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培训和医疗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大苗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卫生队伍能力素质偏弱、乡村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落后等问题靶向发力,构建起医护队伍培训、诊疗条件提升、医药企业招引的“大健康”医疗帮扶工作格局,持续推进医疗帮扶一揽子举措落地见效造福苗山,为融水卫生健康事业补短板、强弱项,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效。
筹措经费、创新方式,做实医疗队伍培训
从2019年起,西北工业大学医院连续6年派出各科室专家赴融水,对该县20个乡镇、209个行政村的村医进行系统培训,课程包括常见病用药规范与处方、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心肺复苏术、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常见皮肤病诊治、急腹症诊疗、传染病防治与报告等,指导乡村医生切实提升业务能力。
同时,该校还每年划拨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融水卫生健康部门聘请各地高水平医疗专家,到融水开展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示范诊疗等,指导建设名医工作室、苗医苗药工作坊等。同时会同粤桂协作对口的广东省廉江市,联手对全县的乡村医生进行全覆盖轮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此外,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坚持“每周一专题”,组织医疗专家每周三以线上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2至3小时培训。融水镇下廓村村医梁辉说,每周三下午,他都会提前到村卫生室,进入视频会议室准备上线上培训课。在融水的村寨里,许多村医和梁辉一样,只要不出急诊,每周三下午都会准时赴西北工业大学的“千里之约”。“送教上门+经费资助+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让村医们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巧和分级规范化诊疗技能,同时也降低群众的就医成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捐赠设施、全面指导,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在西北工业大学派驻第一书记的安太乡江竹村,因地处元宝山腹地,交通极为不便,最突出的问题是看病难。“之前,村里没有卫生室,也没有村医,村民买药看病都要到8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村妇联主任潘桂琼说,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筹集8万余元为村卫生室添置了心电图机、雾化吸入器、血压计等设备。2023年,该校又出资6万元,为村卫生室翻新门窗,购置空调和按摩椅。
针对基层村医能力提升需求,西北工业大学还为村医提供免费学习进修渠道。村民潘秋燕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回村当了村医,但由于所学知识有限,村卫生室几乎无人问津,她多次萌生外出打工的念头。西北工业大学帮扶办了解情况后,安排她到西北工业大学医院进行3个月的全科培训,还承担全部交通和食宿费用。这次培训让潘秋燕坚定了在乡村奋斗的信心。
除了线下培训与进修,西北工业大学还为基层村医完善了后援技术支持体系。得益于在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全科进修的经历,潘秋燕有了许多“师父”。每当遇到棘手病例,她就实时连线西安的“师父”们远程指导寻求“锦囊”。从一开始时不时需要求助,到现在可以独当一面,她在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之忧的同时,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她每年的处方量达到5000多份,已经成长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是当地老百姓信得过的“健康卫士”。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医到西北工业大学医院拜师学艺。潘秋燕的“同门”越来越多,偏远村寨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吸引优质药企落地
依托融水林业资源丰富、林下中药材众多的“天然药库”优势,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积极促成陕西知名药企幸福制药亿元投资项目落地融水,探索“金毛狗脊保护—繁育—开发”综合利用路径;2024年,西北工业大学又通过陕西省广西商会招引血透项目,目前已完成建设、取证并开始试运行,有效缓解融水公立医院血液透析床位紧张、设备缺口问题。
同时,西北工业大学通过组织校友来融水考察,将甘肃中药材龙头企业引进融水,并在桂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成立悦创农业有限公司,深耕林下草珊瑚种植和深加工技术,建设“万亩GAP中药材林下种植”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在推动产业落地的基础上,西北工业大学还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遴选该校生命学院、医学研究院等专家团队与融水秋野家生态农业公司签署协议,联合进行新产品技术攻关、药食同源产品功能试验等科研合作,帮助企业先后获得近10项专利授权,并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在融水直接投入医疗帮扶资金25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的村卫生室、便民医疗点,为融水医疗事业发展注入了“一池春水”;还通过各种形式累计培训村医4000多人次,全面提升了基层卫生人才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培育出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好“苗子”。
今年,西北工业大学又多方争取社会支持,向融水捐赠价值26万余元的体外除颤仪、转运监护仪等医疗器械,配备到乡镇卫生院、中心校和村卫生室、嵘溪瀑布景区等,为大苗山父老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
站在10年帮扶的新起点上,西北工业大学将持续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培训优势,做好乡村医疗振兴和医疗振兴乡村两篇大文章,为苗山群众的健康福祉持续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
袁源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