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5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广西赛区决赛在邕闭幕,这场赛事犹如创新的“火种”,点燃了企业创新的激情和活力。赛场内外,六西格玛、TRIZ理论等词汇,时尚且新鲜,吸引更多企业主动求索,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拓展解题思路,在创新中谋求转变,在探索中提升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新思维转变
此次柳州共有32个项目晋级决赛,成为入围项目最多的城市。更让人振奋的是,柳州派出的参赛队均由90后、00后新人担当主力军。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车工程部CAE仿真工程师文红丽、符子翰、李柏谕是赛场上的新面孔。他们在结合路演的《基于TRIZ理论+六西格玛多方法融合A级纯电车路噪性能提升研究》项目复盘参赛心得时表示,经过TRIZ理论的学习及应用,技术团队打破了依靠经验解题的思维定势,挖掘到未曾关注的降噪方案。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中,这种创新思维的转变能够帮助企业研发人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开拓新的技术路径,为产品性能提升和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持。
掌握创新方法,研发人员能从容应对路噪、风阻等各领域技术难题。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车工程部CAE仿真工程师叶思琦、陆琳、韦沧罕、韦元升在阐述解题路径时谈及,项目针对纯电B级轿车超低风阻优化难题,基于TRIZ理论与六西格玛多方法融合开发,通过问题识别,明确影响风阻的主要因素,采用小人法、物理矛盾等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确定最优方案,最终实现整车风阻系数降低到0.198,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降低风阻的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新思路,实现单车电池节电8千瓦时。掌握新方法,解题过程脉络清晰,让研发过程有了更多可能性。
精准破解难题
围绕TRIZ理论开展以赛促学的模式,不仅成功引导参赛企业实现从靠经验到抓方法的转变,还有效引导研发人员通过娴熟运用TRIZ理论中的冲突矩阵、物质场分析等工具,对研发问题进行科学剖析,实现精准破题。
来自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参赛团队潘伟、王佳乐、覃亮澄在路演环节,展示了团队运用创新方法,对转炉烟尘逃逸问题进行因果分析,确定了6个关键性解题切入点和24个解决方案,为《基于TRIZ理论解决转炉炼钢时烟尘收集效率低问题》项目求解出6个破题之法。
潘伟介绍,在实际生产中,转炉吹炼过程产生的烟尘中碳含量约为5%~10%,为解决炼钢吹炼过程因高压氧气与铁水中的碳、硅等元素反应,生成大量含铁氧化物和碱性粉尘形成烟尘逃逸的问题,团队基于TRIZ理论,针对投料口盖板密封不足、挡板温度高等问题,团队采用物-场模型标准解进行求解,总共获得5个方案。最终遴选出最佳解题路径,实现转炉烟尘逃逸情况大幅度下降、挡火门隔热封板后门前冒烟情况下降50%等变化。方案实施后转炉的吨钢碳排放量下降4.9%,颗粒物排放下降39.7%,2025年柳钢8号转炉获评全国“创先炉”称号,成为行业绿色发展标杆。
人才成长“加速”
首次参赛的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电气试验班作业员黄芳芳表示,过去在工作中遵从经验处理问题,通过备赛时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其在旁路带电作业标准化流程把控和风险预判能力上有了新突破;现在学会运用“作业前风险矩阵评估法”等多种方法,提前识别电缆对接、负荷转移中的潜在隐患,让操作从“合规”向“最优”升级,也为青年职工的长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东风柳汽的“基于TRIZ的全新无人集卡智能模块化底盘创新设计”、柳州华锡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TRIZ方法解决光伏焊带热浸涂覆工艺的难题”、柳州稳远电气有限公司的“基于TRIZ理论的汽车线束剥皮装置研究”等多个项目,以点带面展示了柳州加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力度,鼓励更多企业运用TRIZ理论开辟创新路径,取得新变化、新成果。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好方法让研发变得更轻松,经过多年培育,我市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正以TRIZ理论为钥匙,解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密码。从新能源到智能制造,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柳州企业用实践证明,掌握创新利器,形成创新生态,老工业基地同样能走出一条“智变”突围的发展道路。
全媒体记者 荀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