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庄子莹)每年10月是全球乳腺癌防治月,其中10月第三个星期五被定为“粉红丝带关爱日”。昨日,记者采访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甲状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祖炎,他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详细解读乳腺癌的发病特点、常见认知误区以及科学防治要点,给予女性朋友专业、实用的健康防护指引。
黄祖炎说,我国乳腺癌发病特征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绝经前的患者占比高于绝经后的。尽管自2022年起,乳腺癌全球发病率已被肺癌反超,退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但其对女性健康的威胁依然位居前列。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乳腺健康知识普及相对滞后,女性自身健康意识较为薄弱,不少符合条件的女性并未参与35岁至55岁免费“两癌”筛查项目。更有部分患者发现乳房肿块后,因缺乏科学认知而处理不当,最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体检中高频出现的乳腺结节问题,黄祖炎结合临床案例说,青年女性中常见的乳腺纤维瘤多为良性病变,但部分结节可能存在潜在恶性风险,例如长期接受放射性辐射、接触化工毒物,或因治疗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以及自身激素水平异常波动等,都可能成为诱因。结节的良恶性与是否疼痛、肿块大小等表面症状无必然关联,定期检查是监测结节变化的关键。
目前,我国免费“两癌”筛查主要覆盖35岁至55岁女性,而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高危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乳腺B超检查;普通育龄女性发现结节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每年筛查一次,若B超分级从3级升至4A级,须进一步检查,明确结节性质。
对于“穿紧身内衣致癌”“常喝咖啡易得乳腺癌”等网络传言,黄祖炎直言:“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他认为,长期践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防癌,要保持心态平和减少情绪内耗、严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多吃蔬菜水果、坚持运动,同时定期自我触诊和做乳腺B超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目前对抗乳腺癌最有效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