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印发通报,对2024年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表扬激励,融水苗族自治县成功入选,获评“2024年广西促进就业工作激励地区”称号。这是融水连续两年获此殊荣,标志着其就业工作成效获得自治区级层面的高度认可。
过去一年,融水始终将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坚决贯彻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培育本土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组合拳”,推动全县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目前,融水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多项就业指标位居全区前列,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苗乡特色的就业保障之路。
“就业大集”进基层,
供需对接实现“零距离”
7月下旬,融水民族体育公园与老君洞寿星广场人头攒动,“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2025年湛江—柳州(廉江—融水)劳务协作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此举办。这场由两地人社部门、粤桂协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招聘会,吸引了广东湛江、廉江及柳州、融水本地共60家企业“摆摊纳贤”,岗位涵盖电商物流、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累计提供近1500个优质就业岗位。
“岗位选择多,还有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对我们应届生来说太及时了。”销售专业毕业生石干元穿梭在各个展位间,仔细咨询岗位信息,脸上满是期待。
这场招聘会,只是融水打造“家门口就业大集”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融水还巧妙借助民族坡会、节气返乡、毕业季等关键节点,将招聘会精准开进偏远村屯、易地搬迁安置区、广场公园,形成“企业亮岗、群众择业”的热闹场景。2025年以来,融水已累计举办30场专场招聘会,组织686家企业携带4.47万个岗位深入村寨,帮助1984名求职者实现“赶集找工作”的愿望。
产业引擎稳根基,
就近就业更有底气
在融水镇苗家小镇社区的柳州市高圣皮具有限公司第一分厂内,机器轰鸣声不断,员工们熟练地进行皮具裁剪、缝制作业。曾经对缝纫机的使用一窍不通的社区居民韦伶春,经过企业免费技能培训后,已成长为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早上送完孩子再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既能顾家又有稳定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韦伶春笑着说。
这家以生产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礼品包为主的企业,自入驻融水扶贫协作·返乡创业园后,为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专门在苗家小镇设立分厂。企业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留守妇女,首批招聘50人并提供全程免费技能培训,还实行弹性工作制,熟练工月薪可达6000元以上。
目前,融水全县20个乡镇已分布着68家就业帮扶车间,三年来累计吸纳就业15496人次,其中5273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同时,融水还建立帮扶车间专员联系制度,2023年至今已兑现奖励补贴656.8万元,让这些“微型工厂”成为产业振兴的“孵化器”和民生保障的“稳压器”,真正实现“就业不必去远方,优质企业在家乡”的目标。
“技能银行”强本领,
一技在身好致富
“免费培训还组织考证、推荐工作,这个政策对我们脱贫户太实在了!”来自和睦镇安塘村的村民梁敏说。他刚参加完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的免费叉车司机技能培训班,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这场培训为期10天,39名学员不仅免交培训费、教材费、考证费,还能享受生活和交通补贴,全程无经济负担。
融水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创新推行“白天务农夜学艺”“县乡村三级办学”的便民培训模式。培训科目紧跟市场需求,从电工、焊工等传统技能型工种,逐步拓展到电商直播、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18个热门领域,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近三年来,全县已有5941名劳动者通过技能培训点亮“致富灯”,其中4505名脱贫群众通过培训拓宽了就业门路,培训就业转化率高达81%。下一步,融水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期免费技能培训班,进一步构建“政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公益岗位兜底线,
民生保障暖人心
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群体,融水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三年来,融水累计为城镇“4050”人员开发194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发放补贴617.4万元;为农村脱贫群众开发3334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发放补贴4298.95万元。这些“家门口的岗位”,不仅让特殊就业群体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暖,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激励我们继续前行。”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韦岳表示,下一步,融水将在技能培训、人岗匹配、外出务工服务、就近就业扶持、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质量,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苗乡群众的就业获得感与幸福感越来越强。
本报通讯员
秦胜聪 蒙成远 梁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