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书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学立心,在明辨方向中彰显政治忠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等一系列观点论断,无不体现着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仅是提升理论素养的必然要求,更是把握时代脉搏、担当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学之愈深,知之愈明,信之愈坚。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首要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确保文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心意相通。
笃行立身,在服务人民中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核心任务与实践方向——出精品、攀高峰。如何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将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将“人民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让文艺创作拥有生活的温度、思想的深度、时代的高度。柳州文艺实践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诠释:精心创排中国首部工业援建题材音乐剧《致青春》,以艺术语言呈现20世纪50年代上海青年工人响应号召驰援柳州工业基地的迁徙历程,传递柳州的工业力量与家国情怀,迄今全国巡演75场,获广泛赞誉;打造广播剧《实业报国》,深情刻画柳州产业工人实业报国的情怀。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柳州文艺始终坚持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使命,让创作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守正创新,扛起新时代文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守正创新”一词出现超过25次。守正是根基,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创新是动力,指引着我们“向何处去”。新时代新征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关键在守正创新。我们要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不断汲取智慧力量,将其转化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案头书、必修课,锤炼“笔落惊风雨”的才情。坚定“举旗定向”的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文艺创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肩负起“勇攀高峰”的使命,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从唱响文明城市荣光的《人民城市》《人民满意是最美的勋章》,到“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的坚实足迹;从“美丽龙城”艺术作品双年展到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的生动呈现……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彰显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让群众文化活动四季常青,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柳州这片沃土始终为文艺创作提供着饱满的激情和蓬勃的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柳州文艺工作者将始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精神指引,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精耕细作,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