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政治本色与时代价值。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双拥工作必须以思想引领定向、以务实举措落地、以机制创新赋能,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一、提高站位,强化军民同心的政治自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双拥工作不是一般性事务,而是关乎政权稳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从革命战争年代“小推车推出大胜利”,到抗疫抗洪中“迷彩绿守护生命”,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战胜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安全面临多重挑战。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军政军民同舟共济;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凝聚“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强大合力。要把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压实主体责任。将双拥教育纳入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推动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深入人心。
二、双向奔赴,构建鱼水情深的融合格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强调:加强跨军地治理是全面加强军事治理的应有之义,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双拥工作,贵在双向互动、双向赋能。地方要聚焦部队备战打仗需求,深入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设立家属服务专线、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结对帮扶,切实解决官兵“三后”(后院、后代、后路)难题。依法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拓宽安置渠道,提升安置质量。在交通、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推动平战结合、军民融合。要加大对驻军单位支持力度,在训练场地保障、军事设施保护等方面主动作为,为部队练兵备战创造良好条件。部队也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在抗洪抢险、疫情防控、重大安保中勇当先锋。同时,深化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队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防科研,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融合格局。
三、守正创新,提升双拥工作的时代质效
双拥工作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推进“智慧双拥”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集信息管理、政策推送、服务办理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优抚对象精准识别、服务精准响应。推广优待证“一证通行”,让尊崇可感可及。鼓励开发双拥主题小程序、线上纪念馆等数字产品,增强青年一代的参与感。要丰富双拥文化载体,推动国防教育“四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支持创作双拥主题文艺作品,讲好强军故事,传递家国情怀。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城”“军地共庆传统节”等活动,增进情感交融。选树双拥工作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全社会尊军崇军的情感共鸣。鼓励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进一步投身到强国复兴伟大事业中去。
四、健全机制,夯实长效发展的制度根基
制度是双拥工作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要健全党委领导、双拥办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格局。各级双拥办要发挥协调作用,建立军地联席会议、需求对接、联合督查等机制,确保工作闭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双拥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履职的重要依据。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双拥政策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政策有效衔接。在军人子女入学、随军家属安置、退役军人创业扶持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真正让军人军属感受到社会尊崇。探索建立双拥工作标准化体系,明确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提升规范化水平。要激发社会参与,鼓励企业、商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化拥军,探索“企业+拥军”“基金+优抚”等模式,设立“双拥关爱基金”,为困难军属提供帮扶,让关爱温暖人心。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作者单位:柳州市鱼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