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补秋膘,茶树亦不例外。10月21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的4000亩茶园里,茶农正在搬肥料上山。这是茶农们准备给茶树施基肥,为来年春天的那一口鲜茶蓄力的关键环节。
与十年前的“马帮驮运”不同,这两年运肥队伍采用“陆空协同”,让茶乡格外热闹。在坡度陡峭的平流村茶园里,时不时能看见几架吊着肥料的无人机从空中掠过。
“1亩地要施600斤左右的菜籽饼肥,以前靠马帮驮运,光是搬运就要3个多小时。”平流村党支部书记杨旭明感慨道,“现在用上无人机,1小时内就能解决。”
菜籽饼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物,富含氮素,不仅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还能改良土壤。秋季正是茶树根系生长的高峰期,也是施基肥的最佳时间。4000亩茶园每年要消耗240多万斤菜籽饼肥,这在马帮时代,曾是全村的重体力活。
“我们一开始是自家用无人机运肥料,后来为了方便大家就拿出来共享,只收个成本费。”村里无人机服务队的飞手(无人机操控员)石明强说,无人机单次可运输110斤左右的菜籽饼上山。
“这几年,村里还联合企业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细化了飞行轨迹规范,确保山地作业安全。”杨旭明说,在充分听取村民建议的基础上,精准记录每块茶园的施肥量,保障施肥效果。
不仅在侗乡茶园,无人机的身影也活跃在柳州的田野上,如甘蔗地、橘园、稻田等处。像石明强这样的无人机飞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标配”。广西科虹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立明介绍,近年来无人机飞防需求翻了3倍,仅其公司服务覆盖的柳州各县区,无人机保有量就超过200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服务领域。
“以前人工给稻田打药,3个人忙1天最多打得30亩。现在单台无人机日作业量,就能抵单人15天的工作量。”胡立明说,熟练飞手单日能完成500亩次作业,月作业量可达万亩次。
在柳州多样化的种植与生态管护格局中,无人机能覆盖从水稻等粮食作物、甘蔗和柑橘等经济作物,到高山植被的作业范围,并科学高效地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全媒体记者 黎双 报道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