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0月24日

以笔为友 以诗为伴

——记数十载与笔墨同行的黄明朴

柳城的秋天总带着几分温柔,早晨的阳光像被揉碎的金丝线,轻轻落于窗台。屋内,二胡的旋律正缓缓流淌,78岁的黄明朴端坐在椅子上,手指在琴弦间轻拢慢捻,满头银发微微晃动,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已融入悠扬的曲调里。

“闲来觅句小楼东,几树蝉声晚照中。”黄明朴常用这句诗来形容自己的退休日常。在他的家中,一张老旧书桌、几支钢笔、一沓稿纸,以及用红笔密密麻麻写满注解的字典……都是他每日最亲密的伙伴。清晨拉完二胡,他便坐在桌前翻开书本,有时读几页诗词,有时品一段散文。他说,每天都要读点书,几页也好,几句也好,就是一行一词一字都是好的。

在风雨中守护读书梦

年少时的黄明朴,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梦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可没想到是,高中时一场命运的风暴,让他和家人的生活变得万分艰难。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求学,一边烧炭谋生,一边挤时间坚持读书,盼着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可临近高中毕业时学校停课,大学梦成了泡影。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彼时的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白天忙生产记工分,晚上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翻看书本。第一次高考他成功上线,却因体检后没了下文而错失机会;第二次高考前一天,他在工地挖土担泥到晚上10时,随后连夜走4小时山路赶到考点,成绩上线了,生产队领导以“队里缺有文化的人”挽留他,大学梦再次擦肩而过。

从代课老师到报人的逆袭

虽然没能踏入大学校门,但黄明朴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每到年节,他总会帮邻居写对联。对联内容他自己草拟,毛笔字写得漂亮工整,字里行间满是美好祝福。渐渐地,他的才华被乡亲们熟知,大家提起他都竖大拇指。

这份出众的文化素养,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他当上了村小的代课老师。教学中,他保持爱学习的劲头钻研教学方法,在全县赛教中获奖,从代课老师转为民办老师,又从村小调到乡镇中学,一步步成长为公办教师、政教主任,最终走上校长岗位。

在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同时,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崭露头角——作品《教师也要学新知》刊发于《人民教育报》,柳州日报社聘他为特约评论员,他的诗作、对联常常见诸各类报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1995年,柳城要办报,原柳城报社应运而生。县里一纸调令将黄明朴从洛崖中学调至该社任总编辑,他在新闻岗位默默耕耘直至退休。

把热爱写进时光里

退休后的黄明朴,继续投入文学创作。他经常和志趣相投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字,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他写“寻迹棠荫在,倚栏柳色新”题柳州思柳亭;“日月千秋照,风云万里征”题柳州钢军亭,字句间是对家乡景致的热爱与对文化的热忱。

2011年,他写七律纪念武昌起义100周年。“黄花时节此登楼,辛亥丰功万载留。首义首枪天地覆,武昌武举帝王休。”诗句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征服了评委,诗作不仅刊登发表,还被刻在武汉首义碑林。

他的诗,总离不开家乡与生活。《柳城春早》里,“烟雨长堤梦幻真,青山两岸画廊新。春回遍是桃花水,引得渔郎来问津。”寥寥数语勾勒出柳城春日的灵动;《堤上春禽》中,“早起步河堤,春禽自在啼。关关情切切,恰恰意迷迷。”仿佛能让人听见清脆的鸟鸣,看见鸟儿在枝头嬉戏的模样。在他笔下,萧瑟的冬天是“隆冬偏有韵,清绝不知寒。杏脸红霞灿,梅枝玉溜冠。”温暖又雅致。

黄明朴对家乡的一景一物从不吝啬情感表达。为古砦仫佬族乡题联“十里丹霞流古韵;万家仫佬弄新潮”,把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在一起;为柳州龙潭公园民族服饰坊题联“描绫绣锦裁春色;饰玉镶银织彩霞”,将手工艺的精致描绘得淋漓尽致。探寻刘三姐文化时,他写下“闻道歌仙驾小舟,龙江景致亦盈眸。几点云帆逮远岫,千重绿树缀芳洲。”

除了创作,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传承中。作为县诗联协会会长的他参与策划并担任《柳城古今诗联选》执行主编,从选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细细打磨。这本书收录了南宋以来柳城地区的杰出诗词楹联,成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份投入,亦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写照。

数十载岁月,黄明朴与知识为伴、与笔墨同行。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执着,即便历经风雨,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本报通讯员 吴再丽 黄伟坚

--> 2025-10-24 ——记数十载与笔墨同行的黄明朴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5057.html 1 以笔为友 以诗为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