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中区连塘路北四巷的一座100多年老宅因网友的随手拍摄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在大家关注老房子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老建筑的集体回望,是对岁月沉淀之美的由衷赞叹。10月19日,记者来到连塘路,探访这座百年老宅背后的故事。
“隐身”闹市:
老宅的建筑之美
这座老宅是市民张国斌祖辈的老宅,距今已有100多年。它坐落于闹市的寻常巷陌,保留着传统民居的质朴韵味,墙体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见上图)。
葡萄藤蔓为老宅增添了绿色,与悬挂着的两个红灯笼、大门上的“福”字相映成趣,为古朴的建筑注入勃勃生机。
走进老宅,那道石板门槛光滑温润。推开两扇红色的杉木大门,会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宅内二楼的楼板采用杉木铺就。
如今,67岁的张国斌独居于此,1只小狗和5只小猫在家中自由穿梭,为老宅增添了几分灵动。“老房子要有人住才好,有了人气,房子才有温度。”张国斌这样说。亲友们都已迁居现代化的住宅,他依然选择坚守这座百年老宅。他说,守护的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家族的根脉与记忆。
岁月留痕:
老宅的历史记忆
这座老宅是张家家族变迁的“见证者”。
张国斌回忆道:“老宅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1926年,我父亲就在这里出生。”他说,祖辈从福建来到柳州的连塘路一带,以种菜为生。这座100多平方米的老宅从清朝末年开始建造,于民国初年完工。抗日战争时期,老宅曾被损毁了一部分,后来经过修缮保存至今。
老宅的院落里,曾回荡着家族好几代人的欢声笑语。张国斌说,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分享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欢声笑语萦绕。
“小时候生活虽然清苦,却格外温馨。”张国斌说起童年时光,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那时每到饭点,我和附近的孩子都喜欢端着碗聚在一起,互相看看对方碗里有什么菜,好奇地夹一筷子尝尝,可开心了。”
新旧交融:
老宅的时代对话
百年时光流转,老宅也见证着周边环境的沧桑巨变。张国斌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这片区域陆续建起单位宿舍楼,周边也越来越繁华。
如今,老宅周围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商业设施一应俱全。这座百年老宅临街的一间偏房也被租给他人开设咖啡店。
老宅,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住在附近的曾女士说:“我刚到这边生活时,这座房子就存在了,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童年时的老家,有怀旧的感觉。”市民全先生则认为:“在市中心能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老房子真的很难得,在这里,心灵会沉静下来。”
市民苏莉媛是一名旅游爱好者,她表示:“与一些网红打卡点不同,老房子有着真实的历史质感。看着它,我会想象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什么样子。”
关于老宅的未来,张国斌说,老宅的改造需要经过家族共同商议决定,因为它是家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据《柳州市志》记载:“近文惠路、解放北路北段、连塘路、五一路、雅儒路,解放前均属城郊,利用泥土夯墙,或打泥砖砌墙,民居多为‘干打垒’式房屋。”
全媒体记者 吕杨眉 报道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