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几个记忆深处的小名,承载着一位广东老奶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思念。近日,在鹿寨县四排镇中平村村干部的热心助力下,一段中断近70年的亲情,得以再续暖人篇章。
事情缘起于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乱,张奶奶的父亲从广东肇庆逃难至现在的鹿寨县四排镇中平村。村民“卯姐”一家向他伸出援手,助其安身。恩深情重,张奶奶的父亲因此视“卯姐”为亲姐。张奶奶也在中平村出生,两家人结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1957年,张奶奶随父返回广东,此后因通信不便,两家失去联系。
岁月流逝,思念愈深。随着知情人相继离世,寻亲线索几近中断。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张奶奶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联系上中平村村民委员会。
“一位近80岁的老人,跨越千里寻找70年前的恩人,这份情谊我们必须回应!”中平村村委会副主任潘志敢动情地说。然而,寻亲面临巨大挑战: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变更、人员流动,线索仅有“卯姐”及其家人的小名和一张泛黄合影。
“绝不能辜负老人的期盼!”潘志敢和同事们立即行动。他们调整思路,将寻找突破口锁定在村里的“活历史”——老党员、老干部身上。一连数日,他们打了几十个电话,走访数个村屯,不厌其烦地逐一询问、比对模糊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从老人口中获得的线索带来转机。村干部们立刻驱车前往核实,经过反复比对张奶奶记忆中的细节,最终成功找到“卯姐”的后人张先生。
当找到恩人亲眷的喜讯从电话中传来,远在广东的张奶奶激动难抑,连声道:“太好了,太好了……”在中平村村民委员会的精心安排下,分离近70年的两家人终于得以重聚。紧紧相握的双手、难以抑制的热泪,无声诉说着这段跨越时空的思念与感激。
这场跨越粤桂两地的寻亲,不仅圆了一位七旬老人的梦,更见证了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四排镇中平村村干部用责任、耐心与智慧,成功架起一座温暖的“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刻内涵,书写了新时代邻里守望、感恩图报的动人故事。
本报通讯员 包婷婷 梁元露 宋兆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