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江区百朋镇新圩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海洋,以竹为媒进行艺术创作,让百年竹编技艺焕发新生。同时,探索出“非遗+产业+扶贫”模式,带领乡亲走上增收道路,成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带头人。近日,笔者对他进行了走访。
传承根基:
三代匠心润初心
走进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只见半成品鸟笼骨架挂在墙上,竹圈圆润、笼眼规整,工人们正坐在凳子上编织鸟笼。
自20世纪80年代起,百朋镇村民便以编织鸟笼为业,如今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全镇有150多户480余人专职生产,年产值约8000万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鸟笼生产基地。
“我家三代都是竹编手艺人,竹篾香气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梁海洋说,他童年与竹篾相伴,10岁便会编背篓、箩筐。成年后他曾外出闯荡,却始终牵挂竹编手艺。2010年,30岁的他毅然返乡,决心重拾并发扬这门技艺。
传统鸟笼款式单一、底板笨重,梁海洋率先将南方和北方鸟笼的优点进行融合创新,成为百朋第一个在鸟笼上“雕龙刻凤”以提升附加值的人。竹编鸟笼制作工序达到近百道,压竹条讲力道、塑形合竹性、上漆分三道,每一步他都反复琢磨。如今,基地鸟笼款式从最初的两三种增至20多种,形成高端、中端、大众3个档次,全面覆盖消费需求。为保证品质,他还专门选用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5年以上的成年老楠竹,结实耐用且防虫防霉。
创新突围:
破局拓路开新径
这项传统技艺初期的发展困难重重。村民对以竹编谋生存疑,仅农闲时零散编织,既无统一标准,又缺少宣传与销路,竹编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当时,梁海洋主动联系广东、云南等地朋友拓展销路,从跑线下批发市场到对接花鸟市场商户,全力为乡邻寻找销路。2017年,他成立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竹编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自主研发的竹制鸟笼拿下外观专利并注册“海洋笼王”商标。此后,他牵头统一生产标准,挨家挨户收购合格鸟笼。并且敞开工厂大门,免费培训村民竹编技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部分工艺可利用机器辅助,但核心工序仍坚持手工。”梁海洋坦言,这既是让乡亲增收,也为了守住老手艺的灵气。
2020年,柳江区百朋镇建成海洋鸟笼生产基地,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集体经济资金打造厂房,将分散小作坊拧成一股绳。企业拓市场、村委增收入、村民稳就业的多方共赢格局,让“海洋笼王”名气渐响。“以前村里人多数是外出打工,现在基地把大家招回来了,按日计酬、当天拿钱,比在外面打工踏实。”从事鸟笼制作15年的村民黄爱菊笑着说。
联农带农:
携手共赴致富路
电商浪潮兴起时,梁海洋抓住机遇,在网上销售鸟笼,没想到销量远超预期。从此,他白天与工人专注制作鸟笼,夜晚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展示竹编技艺、讲述鸟笼文化故事。开播8年,直播间累计粉丝约100万人,单场平均观看量约1万名,订单量较此前翻3倍,原本只在当地有名的竹编鸟笼,借直播销往全国各地。
梁海洋组建专业短视频直播团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鸟笼制作传统技艺的行列。团队不仅培养新主播,让年轻人既学传统编织,又参与直播销售,还拓宽助农领域——通过直播推广百朋镇黑皮甘蔗、阳光玫瑰葡萄、百香果、沃柑等农产品,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如今,海洋鸟笼生产基地销量稳定,累计直接带动200多人就业,让“土手艺”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多年坚守换来诸多荣誉:2019年,公司获评柳江区就业帮扶车间;2020年,公司一案例入选柳州市网络扶贫十大案例;2021年,梁海洋先后荣获柳州市“十三五”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第一届“柳江工匠”、“柳江区第二批乡土人才”及“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奖”等称号,并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梁海洋心中,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他以匠心守护传统技艺的温度,用实际行动续写着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本报通讯员 韦莹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