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刘心蕊)近日,记者从柳州市不动产档案管理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引入RFID(射频识别)智能档案管理技术,经过6期的项目建设,目前我市已有122万余卷纸质不动产档案拥有了“电子身份证”,推动不动产档案管理从“纸间”转向“指尖”。
市不动产档案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不动产登记业务的升级,档案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多,该中心当前馆藏档案250万余卷,“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总量庞大的纸质档案可能存在丢失风险,也给档案盘点及查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该中心自2019年起在全区率先引入RFID智能档案管理技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难题。
RFID技术就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的技术,只需要将档案信息导入RFID智能档案管理系统,把写入档案信息的RFID标签粘贴在纸质档案上,再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就能识别出对应的档案信息和档案的存放位置。该中心负责人说,管理系统记录的档案信息包括档案编号、RFID编码、档案类别、权利人、房屋坐落、存储位置、档案状态等。后续可以用手持终端、感应门禁扫描识别RFID标签,通过管理系统记录的数据对档案进行查找、盘点和出入库管理。
除此之外,该技术还能有效保护档案安全。据悉,目前,该中心在10个共1500余平方米的档案库房部署了感应门禁、层架天线与手持终端。在这些库房,档案的借阅、归还等操作均需系统审批授权,未经授权的档案出库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系统实时记录异常信息,实现了不动产纸质档案“全程可追溯,异常可预警”的安全管理模式。
“如今,我们只需要使用手持终端对档案扫描,就能批量识别、自动统计,生成精准的盘点报告。”该中心负责人说,目前,该中心使用RFID系统完成档案盘点128万余卷,进行档案查找利用及入柜480余卷,并通过对管理系统升级,进一步优化档案盘点、档案搜索、数据导出等功能。
市不动产档案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继续深化科技与档案管理的融合创新,致力于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不动产档案管理体系,以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档案管理服务,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和便民服务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余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