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熬夜敷面膜、可乐泡枸杞”的“朋克养生”逐渐退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更具仪式感与科学性的养生方式——煲汤。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膳汤,不再只是长辈的养生专利,更成为许多年轻人调理身心、缓解压力的温暖选择。柳州气候湿润,面对秋冬季节的寒湿交替,年轻人该如何科学进补,才能让养生汤真正喝出健康?昨日,记者就此采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韩萌副主任医师。
养生汤在年轻人中走红
“工作熬夜多,总觉得乏力,随便做点事就觉得好累,现在天冷了,自己煲点汤喝,感觉身体确实舒服一些。”26岁的市民陈女士说。像她一样,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保温杯里泡枸杞”,开始主动研究药膳配方,并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煲汤心得”,使“养生汤”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新时尚。
在韩萌看来,这一趋势背后反映了年轻人健康需求的转变。“很多人长期熬夜、压力大,容易出现脾虚湿盛、阴虚火旺等亚健康状态。药膳汤食补温和、易于坚持,适合快节奏生活中的自我调理。”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上药膳汤料包、即炖汤品的销量也显著增长。不少品牌推出“一人食”汤包,将药材按比例分装、标注功效,方便年轻人快速制作、食用。
煲汤有讲究,注意避开误区与对症用汤方
那么,药材放得越多汤就越补吗?熬得越久营养就越好吗?韩萌表示:“药材过量使用反而可能导致药性过偏,甚至引发身体不适。”她指出,煲汤应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一般每味药材的用量以10至15克为宜,而像人参这类补气药材,则建议控制在3至5克。家庭煲汤时,药材总量不宜超过汤料的三分之一,食材本身才是汤的基础与主体。
熬煮时间也并非越久越好。韩萌解释,根茎类药材可炖煮1至2小时,而叶类、花类食材如枸杞,则应在关火前10至15分钟再下锅,以避免有效成分流失。此外,长时间熬煮还可能导致汤中嘌呤含量升高,反而不利于健康。
此外,针对柳州人偏好辛辣饮食的特点,韩萌特别推荐了几款调理汤品:猴头菇山药炖排骨有助于解辣护胃,冬瓜薏米老鸭汤则能清热降火,适合在重口味饮食后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清补有道,适时而止
在选择汤膳方面,韩萌医生特别建议年轻人应以“清补”为主,避免盲目进行“大补”,并需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针对性调理。例如,脾虚湿阻、容易腹胀疲劳的人群,适合饮用茯苓山药排骨汤;长期熬夜、口干失眠的阴虚火旺者,则适宜选择沙参玉竹老鸭汤,有助于滋阴润燥。
养生汤要懂得喝,更要懂得“停下来”。韩萌医生提醒,药膳汤虽好,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也并非人人都适合长期饮用。“湿热体质者需先祛湿再进补,阴虚火旺的年轻人不可盲目温补,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更需谨慎对待。”她强调,进补是一个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若出现上火、腹胀、失眠等不适反应,应暂停饮用并咨询医生。
总的来说,药膳文化的本质是“治未病”,是通过日常饮食温和调节身体的养生方式。韩萌医生建议,要学会根据季节、体质灵活调整,方能让传统的汤膳智慧真正服务于现代健康生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滋养”的积极转变。
全媒体记者 庄子莹 覃林薇 报道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