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11月09日

团结如钢铁 龙城石榴红

——从“七个同心行动”看我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柳州篇启动仪式。

融水易地搬迁项目。

“融议心安”调解矛盾。

柳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覃科 摄)

金秋十月,稻浪翻涌,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的田间地头。10月25日上午,“稻美古砦·甜野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开幕。作为我市2025年“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桂在行动”的重要一环,旅游节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题,以节庆活动为笔,在旅游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稻谷飘香的田间描绘出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这场充满稻香与欢笑的节庆,是我市深入实施“七个同心行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的剪影。柳州正以扎实行动,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为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积极贡献力量。近年来,我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守正笃行、创新蝶变,持续擦亮“团结如钢铁·龙城石榴红”品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落地生根,在工业沃土上培育出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果实。

1.同心铸魂 文化认同筑根基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在鱼峰公园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陆连芳带领200余名各族弟子以歌会友,直播间里的山歌对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听众。这一场景,正是我市通过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自信、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理论武装是铸魂之本。我市紧扣“第一议题”,依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带动126个党委(党组)常态化学习,努力把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最新成果转化为民族工作的实践动能。在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正是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有力印证。此外,我市深入挖掘5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让各族群众在榜样力量中凝聚前行共识。

文化赋能让认同生根。实施八项文艺重点工程以来,我市文化创作活力迸发:书法家傅绍尉获得“中国书坛兰亭七子”称号;7部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幅三江农民画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同时,持续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全市普及率达93%,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夯实文化交流互鉴基础,让中华文化认同在龙城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文旅融合搭建共乐舞台。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山歌圣地,鱼峰歌圩已连续12年举办全国性赛事。今年,“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汇集了13个省(自治区)各民族歌手同台竞技,以歌传情,以赛会友。此外,融水梦呜苗寨等景区通过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文旅新业态,吸引八方游客,实现了“文旅搭台、民族团结唱戏”的良性互动。

2.同心共富 产业铺就幸福路

我市坚持以产业发展推动各民族在融合发展中共享现代化成果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同心共富”之路。

以“智”赋能,打造产业协同新样板。我市紧扣“人工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出台《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系统实施智能工厂普及、产业人才汇聚等六大行动。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跨区域协同生产。这不仅提升了产业链效率,更培养了汉、壮、苗、瑶、侗等各民族技能人才,让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特”兴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我市深耕特色产业,推动“一县一品”价值跃升。融水苗族自治县启动“紫黑香糯”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雨卜村凭借独特的苗寨风情与生态农业,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我市通过成立农产品加工业攻坚小组,谋划推进62个重点项目,锁定50家招商企业,将“土特产”文章做深做透,让特色资源转化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

以“实”托底,筑牢民生保障新支撑。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全市1.20万户4.08万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车间吸纳等多渠道,推动20.13万脱贫人口稳定务工,270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5307人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全市65%的脱贫户获得产业帮扶覆盖。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正托举起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心根基,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惠及各族群众。

3.同心致和 交融互鉴绘新图

在柳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不仅“居住互嵌”更是“心灵相融”,呈现一幅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生动图景。

从安居到乐业,互嵌式社区构筑共居家园。侗族群众吴益华是三江侗族自治县里盘村里朝屯的第一位“移民”。2018年,他带头搬迁至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随后,他不仅被选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更在此安居乐业、组建家庭。他的人生转折也是我市搬迁群众生活变迁的缩影。

我市着力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一系列举措在群众生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洞安侗寨的“打同年”活动,汉、侗、苗、瑶等各族同胞与游客欢聚一堂,在芦笙声中共叙情谊、增进认同;社区“邻里节”中,各族居民围坐共享百家宴。这些日常场景,正是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写照。

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也为各族群众筑起了坚实的民生保障。全市组建52个教育共同体,涵盖172所学校,实现城乡教育组团帮扶,并通过“线下+线上+实践”模式深化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市还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232名专家下沉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医院开展工作,助力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让公共服务惠及各族群众,凝聚起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4.同心聚绿 柳江两岸树长青

清晨的柳江岸边,群众结伴晨练,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湛蓝天空。柳州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6%。这份生态成绩单背后,是各族群众携手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空间,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坚定身影。

绿色转型展现工业担当。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碳强度同比下降17.7%,全社会碳强度下降16.1%,并于2025年一季度持续保持下降态势,提前达成“十四五”降碳目标。2015年起,我市构建“河长+”多元共治机制,累计组织各民族6.2万余名“河小青”志愿者开展巡河1600余次,义务植树3万余棵,以实际行动守护母亲河。

乡村治理焕发文明新风。“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深入乡村,全市878个行政村中,“积分超市”覆盖率已达89.05%,“清单制”实现全域覆盖,鱼峰区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稻花飘香”景区等生态地标,既是各族群众共事共享的休闲胜地,也是柳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

5.同心筑盾 家家户户平安乐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汉、苗、瑶等各族村民、村干部与法律顾问围坐在火塘边,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深入沟通,不仅成功化解了积怨,还将矛盾转化为合作的契机。我市通过多元共治模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全面推广“火塘夜话”“三会兴屯”“融议心安”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模式,覆盖率超98%。这些接地气的治理模式与创新的“321”工作法相辅相成,健全了我市县乡村三级联动调解机制,调解成功率达96%,累计化解群众烦心事2100余件,推进民生项目30余个。

此外,我市将民族事务全面纳入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同时协调多部门联动,为在柳各民族群众提供入学、就医、就业创业等精准服务,让法治保障与暖心服务并行,助力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我市以平安建设为引领,深入推广“枫桥经验”柳州本土化实践,选树先进典型,将法治思维融入日常治理。通过持续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有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使平安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屏障,守护各族群众共同的平安家园。

6.同心引领 凝心聚力踏征程

我市通过系统谋划、责任落实与机制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施工图”。我市创新提出“1+5+7”工作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五个家园”建设,深入实施“七个同心行动”。通过制定《分工方案》,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压实主体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我市构建“一把手”牵头的组织体系,推动县区党委书记带头抓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常态化”。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建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部门“三定”方案,实现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7.同心共话 民族团结坚如钢

“石榴红”民族团结主题公交车穿行于龙城街巷,290余处宣传教育阵地星罗棋布,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日常生活。我市以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教育体系,持续深化“五个认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理论研究夯实思想根基。我市持续深化“双百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万川归一:中国民族团结的柳州经验研究》入选全国同心书单,《柳州“三交”史纲》在全国率先出版。在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特色课程将柳州工业发展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与团结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全员培训凝聚社会共识。全市累计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142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桂姐姐”巡回宣讲团开展宣讲99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7万余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全面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及党校课程。“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等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柳州正以钢铁般的团结意志,让“石榴花开”的盛景不仅装点家园,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样本。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柳州的实践已然证明:唯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幸福篇章愈发厚重闪亮。

(李汶璟 宁静波)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柳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提供)

--> 2025-11-09 ——从“七个同心行动”看我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56037.html 1 团结如钢铁 龙城石榴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