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柳城60万亩甘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柳城县是国家级重点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广西糖料蔗重点“双高”基地建设示范县。全县4万余户蔗农的生计与甘蔗紧密相连。2024/2025年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总计227.26万吨,排名全区第四、全市第一,蔗农总收入12.27亿元,户均收入30417元,人均收入8291元。从单一产糖到“吃干用尽”的全产业链开发,柳城县以品种培育为根基、政策扶持为支撑、产业链延伸为引擎,推进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丰厚收益。
良种先行: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我种了6亩多‘桂柳05136’甘蔗,估计亩产有7吨多。”11月11日,沙埔镇大安村彭家屯村民黄国建一边在地里剥甘蔗叶,一边说道。
黄国建种植的“桂柳05136”是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培育的甘蔗品种。在“桂柳05136”诞生前,柳城蔗农们种植的多数是来自国外的甘蔗品种。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这些品种的甘蔗糖分低,蔗农的经济收益不佳。
“好的品种是耐旱、耐寒、高产、高糖等20多个优良性状的集合体,育种要选‘帅才’。”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种的创始人卢文祥说。
从2003年实施甘蔗品种自主选育开始,卢文祥便夜以继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克服资金短缺、设施简陋、力量薄弱等困难,独自完成亲本组配、实生苗培育以及株系、品系、品种选择、田间观察试验、示范、分析化验等技术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数据以及实践经验。2014年,各项数据优于之前品种的“桂柳05136”,通过了广西甘蔗品种审定和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截至2025年,“桂柳05136”已在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过3400万亩,约占国内甘蔗市场份额的23.23%,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2023年,“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桂柳05136”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糖料蔗主推品种,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2025年持续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是全国屈指可数、广西唯一的县级甘蔗科研机构,近20年来组配990多个杂交组合,培育102万株实生苗,形成“桂柳系列”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6个新品种及一大批新品系。2023年,“桂柳17190”“桂柳1539”获得品种保护权,柳城15-41在全国试验示范种植将超10万亩,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评审,等待国家正式发布。柳城,以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甜蜜事业贡献了“柳城芯”。
政策护航:
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
“今年我投入100多万元买了一台分布式收割机,按政策可以申请30%的补贴。”柳城县先认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莫先认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先后购置了3台收割机和5台拖拉机。
莫先认不仅是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是太平镇江口村甘蔗种植大户,种植有1000亩甘蔗。“有了机子,除了收割自己的甘蔗,还可以帮太平镇周边蔗农收割。”对于甘蔗全程机械化的高效率,莫先认深有感触。
在各类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全县已经建成甘蔗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32家,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0万亩。截至目前,该县已使用资金290.696万元,兑付254.858万元。
2024/2025年榨季,柳城县机收原料蔗进厂运量约14.16万吨。新榨季即将到来,柳城县已落实意向机收面积11.36万亩,开展联合机收的合作社有38家,比上个榨季新增8家;计划参加联合收割作业的收割机为150台,比上个榨季增加34台。
在柳城,这样的政策红利不断滋养着甘蔗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从种植到加工,从技术推广到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以糖料蔗良种补贴为例,新种植脱毒种苗补贴为600元/亩,新种植健康种苗补贴为330元/亩。
与此同时,柳城县大力推进“桉退蔗进”耕地保护工作,2024年、2025年累计增加种蔗面积5万亩以上,确保种蔗工作高效推进。2025年,柳城甘蔗种植面积达60.02万亩,同比增加3.84万亩,完成40.25万亩甘蔗生产保护区划定、22.45万亩优质高产高糖基地建设、21.8万亩高标准蔗田建设等工作,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
产业延伸: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们现在有8条生产线,开满的话一天可以生产400多吨青贮饲料。”柳城富民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云云说,他已经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招商”广告。
每年甘蔗收获后,大量蔗叶被焚烧或废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柳城县通过引进生物质能源企业,建设甘蔗叶收集、粉碎、压块生产线,将蔗叶加工成饲料、有机肥或生物质燃料,既提升甘蔗秸秆的利用价值,也延伸了甘蔗产业链。
在柳城县工业园区河西片区,安琪酵母(柳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巨大的发酵罐整齐排列,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谁能想到,这些远销国内外的酵母产品,其主要原料竟是制糖后的副产品——糖蜜。
糖蜜,过去多用于低端酒精生产。如今,通过与酵母企业合作,利用糖蜜发酵生产高活性面包酵母、饲料酵母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不仅消化了全县80%以上的糖蜜,还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2025年春节前后,上海的商超上架了一款产自广西凤糖集团柳城凤山糖厂的“菁活”无糖植物活性水。这款历经十余年研发的产品,保留了甘蔗中的有机电解质、蔗多酚等营养成分,在长三角地区热销。
“以前榨糖剩下的甘蔗水都白白浪费了,现在成了‘香饽饽’,一根甘蔗的附加值提升了30%。”广西凤糖集团柳城凤山糖厂生产科科长汤凡青感慨道,一根甘蔗70%的水分被提取加工,制成了热销产品“菁活”无糖植物活性水,2024/2025年榨季产出600多万瓶,创造千万元产值。
从孜孜不倦的良种培育,到政策扶持的精准滴灌,再到“蔗叶—糖蜜—甘蔗水”的全链开发,柳城县让一根普通的甘蔗实现了“从种到收、从根到叶”的全面增值。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集种植、加工、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甘蔗产业生态圈。”柳城县糖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陶承伟说。
在柳城,这根甜蜜的甘蔗不仅撑起了蔗农的“钱袋子”,更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本报通讯员 汤晓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