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荀诗媛报道摄影)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鼓励高校、企业、公益组织通过“揭榜挂帅”参与学校科技项目;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这意味着科技馆等将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11月13日,记者走近我市多家科技馆,了解开放情况。
探秘声音“跳舞”的秘诀,感受抽象的伯努利原理变为形象可触摸的实验……11月13日,作为我市热门打卡地之一的柳州科技馆如平日般,迎来了新一批参观者。市民陈俊一家便是其中一员,他表示,闲暇时带孩子来柳州科技馆打卡已成为习惯。在这里,孩子们既能开拓思维、拓宽眼界,又能了解新技术迭代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柳州科技馆馆长杨晟介绍,该馆自2020年12月31日起免费开馆后,节假日或休闲时到此“充电”打卡,已成为周边群众的生活常态。面对新要求,场馆科普从业者将积极思索,不断创新数字互动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科普新形态,为中小学生打造更有趣的科技探究体验学习场景。
2023年12月26日开放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是全区首家县级科技馆,也是全国首个深度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县级科技馆。馆内设有“非遗(榫卯技艺)”“AI超越人类”等10个展区,共145件展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办公室主任代军强介绍,科技馆通过常设展厅、科普剧场、科学探究活动室等多元化功能区,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科学体验。开馆以来,累计免费接待参观群众超6.1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000人次,成为提升民族地区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阵地。
按照“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的具象化要求,柳高科技馆先行先试,于2024年4月10日揭牌启用。该馆负责人覃志宇介绍,为给学生搭建沉浸式科技探索平台,柳州高级中学打造了约1500平方米的校园科技馆(科技教育中心),内设展厅、科学长廊、专业实验室及创新工作室,深度整合地球与宇宙科学、物质与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等领域知识,融入柳州工业特色设计互动场景,将分散的学科知识点串联成系统化知识网络。这一空间不仅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深化师生互动与家校协同,以及助力素质教育落地、科技创新赋能与科学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开放以来,校园科技馆已免费接待市景行小学、南宁市第十五中学等20多所学校校外师生约6000人次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