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螺蛳粉,我是情有独钟的。不只青睐它的美味,还在于它无意间促成了我的一段情缘。
柳州人钟爱螺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在白莲洞柳江人遗址中就挖掘出了古人食用螺蛳的物证。因此,螺蛳粉出自柳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螺蛳粉作为柳州的一大特产,自然还带有柳州人的性格特点。如果要问我柳州人的性格是什么,我以为简洁到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狗肉”。用柳州话通俗地说,就是侠肝义胆、爱憎分明、知恩图报,还有豪爽义气,为了兄弟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当然,个中也有火爆意味,一言不合就可以上手,抬杠起来“两爷仔”也可能说翻脸就翻脸,甚至还溅你一身让外人极不适应的粗口,可是好起来的时候“割我的肉给你吃”都行。
是的,柳州螺蛳粉也暗合着柳州人的个性。它味道独特鲜美,从表面看很像那火辣撩人的柳州美女,往深里探究又能觅见柳州多民族融合中那种开放包容而又内敛淳朴的品性。一方面,螺蛳粉的辣是看得见的,一大锅高汤里,那上面飘的全是火辣辣的一片,似乎让人瞟上一眼都辣得出满头汗水来。而另一方面,在那火红香辣下面的却是泥里长水里生的田螺,以及几副剔干净了肉的猪筒骨,当然还有一些香料和不上火的中药混合着慢慢熬制。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烫好了粉,舀上大半勺汤水,不怕辣的净舀上面飘着红红辣椒油的部分就可以了,折中的各舀一半,不想吃辣的用勺子在汤面轻轻撇几下,之后再舀,那样辣椒油便几乎一点都到不了你的碗中。当然,汤水调好以后,再加上一些油炸花生、豆角酸、炒木耳、腐竹、豆腐团等这些就更美味了。
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柳州也和其他城市一样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大家都还不富裕,能够经常吃螺蛳粉也算是一件极其体面的事了。尤其热闹的是五角星、青云菜市、太平西街、谷埠街和鱼峰山对面的工人电影院附近,那一带的好几家螺蛳粉店也是相当红火。记得那时候,小伙子要是对哪个姑娘有意思,就会先从请她吃螺蛳粉开始,如果人家愿意跟你交往就会爽快答应,要是不太愿意交往就直接拒绝或者拖上一帮男男女女去,相当于“骗吃骗喝”那种,只要你喊就去,不去白不去。
我“青葱”那些年嘴巴也蛮滑,也曾因为想跟某个女孩子交往而试着以吃螺蛳粉的名义撩她:
今晚请你吃螺蛳粉好咩?
没克。
加一个鸭脚咧。
也没克。
再加一个卤蛋,克咩?
加卤猪脚咩?
加咧。
人家还想要一份炒螺蛳啵?
可以可以,只要你克!再加两瓶冰豆奶得了吧?
那……那我喊我几个姊妹也克……
我晕……那次算下来也蛮心痛的了,记得好像我独自吃了一段时间的清水煮白面才应付得过。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个女孩,见面的那一瞬间,我就有种触电的感觉,心里在问自己,似乎这就是我要找的爱人了吧?因为一见钟情的缘故,我们很快就密切接触起来,逛柳侯公园、鱼峰山、文化宫,还去工人电影院看电影,自然一起吃螺蛳粉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而每次吃螺蛳粉,她的碗里总会比我的多一些东西,不是豆腐团,就是卤蛋之类的。这些小小的举动也使她对我的好感度快速升温起来。
我以为按照这样发展下去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不承想,有一回因为一点误会她有蛮长一段时间拒绝同我见面,也不接电话。那年头手机还没有普及,她接一次电话都是要跑去单位办公楼下的收发室里,如果不是提前预约好的,很难联系得上。我当时自身条件并不好,心里也不是很自信,就想放弃算了。但是,细细思量之后,还是决定无论结果怎样也要表明自己的诚心才不枉相遇一场。于是,本着拯救爱情的名义,我骑上一辆旧嘉陵摩托车到市郊她工作的单位登门“造访”,一次不见两次,两次不见三次,甚至有次还特意从市区打上一碗螺蛳粉,又添了卤蛋和两个精制得皮嫩肉香又金灿灿的鸭脚。
等了半天还是不见人影,沮丧之际,就捡起地上那些漂亮的树叶写上一些满是诗意的句子,写完以后从门缝和窗子扔进去,然后再把螺蛳粉挂在门口边就返回来了。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这女孩成了我的妻子。后来她告诉我,是我的螺蛳粉和那些树叶诗打动了她。至此,婚后一起吃螺蛳粉又成了我们幸福生活中的一个环节。
三
前几年,我有幸受组织选派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因为同当地村民相处得比较好,时常会有一些村民空闲之余去河沟摸螺蛳回来邀我弄螺蛳粉吃;或者直接炒上一大盘,然后摆上大碗本地酿的米酒,再添两个菜,也够一帮人热热闹闹地消磨夜晚的时光了。虽然螺蛳粉的味道比不上柳州粉店里做的,但那一份情谊着实珍贵和让人留恋。
再后来,柳州的袋装螺蛳粉也慢慢火了起来,不但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还有了自己的品牌并远销海内外。我下村的时候,也时常会带上一些,送人或者作为早餐。当然,驻村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村民家里吃的饭。我所住的村委旁有两三户人家每到中午或傍晚,都会打电话或让小孙子来叫我过家里吃饭。特别是有个年过八十的阿婶,因为儿子儿媳白天在附近的街上开诊所,平时中午都是她和一个孙子在家里,因而,只要看到我的车停在村委,她都会在中午12点以前煮好饭菜盖好在桌上等我去吃。后来,我也慢慢从这家吃几餐那家吃几餐到相对固定在那个阿婶家吃了。以至于每当我不在村里吃饭的时候,都要先跟阿婶她们“请假”。至今,我同村里的好几户人家还像亲戚一样。我想,下次回村一定给他们带些柳州螺蛳粉。
四
去年末,我的妻子由单位派去美国访学,因为是租住在民房里,一日三餐也得自己打理,因此她从超市买了不少国内的食材打包带去,而我也特意叮嘱她一定要带一些螺蛳粉过去。我说你有半年多时间闻不到螺蛳味啵。她担心超重,便说,我想吃了过后你给我邮寄,反正现在也方便。我想也是,一个瘦弱的中年女人,带着两个大拖箱已经很难为她了,便答应她安顿好了以后再给她邮寄一些过去。
不承想,庚子年初,正当国人万家团圆的时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时间,各地封城、封路、封村,除了特殊的岗位和医务人员,其他人都自行居家隔离,大部分工作、会议也都通过电话遥控或者网络进行,出门戴口罩、扫码、测体温……完全颠覆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常态。城里、乡村、工厂、企业像停摆的挂钟,安安静静的,公路、街道、旅游景点……也空空荡荡的,人们每天的关注点就是党中央指挥全国抗疫的战况,以及无数志愿者的善举和各地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者的身影……
在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儿子也只能宅在家里,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哪里也不敢去,正应了网上流行的一句话“老实待在家,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而原本说要邮寄螺蛳粉给妻子的想法也落空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疫情却在全球大流行起来,尤其欧美国家更为严重,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分分秒秒都在攀升,而且他们大多也实行了封城封国门的政策,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笼罩在担心和忧虑的氛围之中。此后,我们国家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又不停地向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和提供药品、口罩等防疫物资援助,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为祖国自豪的同时,我也更加关注身处全球确诊新冠疫情人数最多并因航班问题滞留美国的妻子的安危,这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人类的渺小,无论你身处地球的何方,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尤其在灾难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因而,我在期待世界人民早日取得抗疫胜利的同时,也期待着妻子在不久的日子里,仍然可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自由自在地沐浴凉爽的海风和温暖的阳光,仍然可以每日收得到来自家人的问候和我承诺的螺蛳粉。我想,等她从美国安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时候,我一定带她再去吃一次螺蛳粉,再一次充分感受做中国人的自豪和做柳州人的惬意。
泰戈尔说过: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但愿如此。但愿,我们的这一份感情也能被岁月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