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宇琪 刘心蕊
代购、代驾、代跑腿……这是人们较熟悉的“代服务”。近日,记者采访发现,花钱让“嘴替”代表白、代道歉、代挽回等在网络平台上日渐流行,各类“代服务”商品销售量还挺可观的。
各类“代服务”扑面而来
“传达不方便的话”“一对一代聊”“匿名代发”……在电商、社交、二手交易平台搜索“代祝福”“代聊”等关键词,页面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代服务”商品链接。“代服务”商品的价格可按时间计算,也可按数量计算。“代服务”商品还能根据顾客需求,一对一定制。
一家在电商平台上提供真人现场拍摄“代祝福”视频的商家介绍,顾客可定制语言、动作、举牌内容,价格按实际收费,从60元至150元不等。记者注意到,该商家的“代祝福”商品月销售量已超3000单。
“当时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挺有趣的,而且也比较有新意,就在网上给好朋友下单了。”市民方成明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花钱请真人录制视频既能传达祝福,又能让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我下单的是一位网络红人录制‘代祝福’视频,朋友收到时很惊喜!”
“‘代服务’市场大、运营难度小,我们团队这个月已经接了1000多单了。”在某电商平台上销售“代服务”商品的商家告诉记者,该店“代服务”商品包括但不限于代表白、代分手、代道歉、代发祝福等。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触及道德底线,都可以“代服务”。
“代服务”存在“灰色地带”
网上“代服务”种类繁多,其中也包含了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道德的服务内容。
近日,市民黎女士就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在她生日当天,有几十条含义不明的短信“轰炸”而来。黎女士表示,在3分钟之内,她收到了近50条内容一致的短信,“这些短信无法溯源,也不能屏蔽,给我带来了很大困扰。”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有些商家提供“代骂”“代吵架”“代轰炸”等服务。平台对一些敏感词汇进行了屏蔽,并不能直接搜索到相关内容,但一些商家仍使用隐晦词汇发布信息,并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进行交易,以躲避平台的监管。
律师:平台负监管责任
各类“代服务”商品是否合法合规呢?柳州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柳报维权哥”特聘法律服务单位广西康盟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敏表示,“代服务”行为在民法范畴属于代理,即本人委托代理人实施某一行为的代理合同关系。代理人实施委托权限内的行为的,一般不构成违法,但若在“代服务”过程中泄露他人的身份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构成违法。
吴敏提醒,购买“代服务”商品的委托人,应当在委托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委托违法事项的“代服务”。作为“代服务”的实施人,应当遵纪守法,不承接违法委托。因“代服务”被侵权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行为的实施人和委托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吴敏说,对于“代服务”过程中造成侵权等违法行为,如果“代服务”商品有服务平台的,平台应负有监管责任。因“代服务”被侵权,被侵权人应收集好相关证据材料,向“代服务”行为发生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