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深静脉血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因此,具备防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是第10个“世界血栓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1.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有少数患者发生在上肢及内脏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全球人口每年每1000人中大约有0.5至1人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深静脉血栓发病隐匿,危害巨大,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肺栓塞,一旦发生,严重者会在1~2小时内死亡。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主要不良后果是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包括患侧肢体出现酸胀、水肿、浅表静脉扩张或曲张、皮肤色素沉着、皮疹、破溃等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住院患者中更为常见,如果没有预防措施,约25%的住院患者会发生深静脉血栓。
3.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原发性因素主要包括凝血功能异常、先天免疫性疾病、易栓症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等。继发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伴随疾病和医疗相关因素。深静脉血栓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手术与制动(制动是指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限制活动)、恶性肿瘤、妊娠及产后、肥胖、既往血栓病史等。
(1)手术和创伤
手术可直接导致静脉的损伤和炎症。尤其是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高。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非癌症患者的两倍,与肿瘤特征(如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转移) 存在相关性。
(3)长时间制动
常见的原因是关节制动、住院长期卧床和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相关研究表明,在接受关节固定治疗的患者中,静脉血栓发生率在72小时制动后增加到对照组的两倍左右。长途飞行被认为是静脉血栓的另一个高危因素,风险增加了近3倍。
(4)妊娠和怀孕
妊娠期间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始于妊娠的前3个月,并持续到产后。主要是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及逐渐增大的子宫对髂静脉压迫,下肢水肿,静脉血流瘀滞等多方面因素。
(5)肥胖
肥胖被认为是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下肢肌肉泵不能良好发挥促循环作用,导致静脉血流淤滞,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6)静脉血栓病史
既往静脉血栓病史可使以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约5倍。即便接受规范治疗,积极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也有可能复发。
4. 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动起来
长期制动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动起来。
对于正常人群来说,运动是最好的预防静脉血栓的措施。对于住院病人,能自主活动的就应尽量自己活动下肢,特别是用力活动踝关节,这样可充分调动小腿肌肉泵发挥“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肌肉收缩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速度,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如果病人下肢不能自主活动,病人家属应每日为其做下肢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的肌肉组织,应从下而上地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加速血液流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非常有效。
如果再配合医用弹力袜或应用间歇性气压等机械预防措施治疗,预防效果会更好。有些住院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这种方法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但并不可使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降至零。
因此,住院患者预防措施的选择要严格遵从医嘱,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案。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孙立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