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血糖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糖尿病早期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也有病人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眼、肾、神经、心血管、皮肤等多种脏器的慢性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重在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预防或延缓并发症。
不只是爱吃甜食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年龄在40岁以上,缺乏体力活动,有家族遗传史尤其是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患者,超重或肥胖人群(BMI≥24),或中心肥胖人群(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史,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都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今天,我们和大家聊一聊糖尿病的相关检测内容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1. 血糖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血糖的检测分为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般认为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的程度,由此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状态指的是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餐后状态指的是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或者100克标准面粉制作的馒头后。
2. 尿糖
尿糖检查比较简单、快捷,阳性结果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正常人的尿糖检测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8至10mmol/L时,糖就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因此,尿糖检查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血糖的高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尿糖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因此我们不能单单凭借尿糖来诊断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至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因此可以用作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6%至7%则表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至8%则表示血糖控制一般,8%至9%则表示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若糖化血红蛋白>9%则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4. C肽、胰岛素的测定
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果被确诊为糖尿病,要怎么进行分型呢?这时候,就需要检测C肽和胰岛素了。一般这个检测是和糖耐量试验同时进行的,需要检测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这4个时间段的C肽和胰岛素,然后将这4个时间段的检测结果连成一条曲线,通过看曲线的形态和高低来判断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如何。
5.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的并发症会累及肾脏,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不应只关注血糖,还要观察尿液的情况。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尿液里就会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那么怎么及早发现这个问题呢?尿微量白蛋白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这个检测项目可以协助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对于疾病的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是糖尿病检测中的常见项目。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也是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积极主动筛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争取早期治疗的机会。对糖尿病患者建议做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指标。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