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3年10月27日

家有“夜哭郎”,怎么办?

有很多家长经常感叹自己晚上不得好好休息,一到晚上孩子就睡不安稳,哭闹时间时长时短。有的孩子需要家人又抱又哄,经常折腾到半夜甚至次日凌晨才入睡,更有甚者,通宵达旦哭闹。但到了白天,孩子睡觉又比较正常。民间通常称这类孩子为“夜哭郎”。中医把上述现象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月龄内的婴儿。

什么是夜啼?

婴儿用啼哭的方式来表达其要求或痛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夜啼是指婴儿夜间不明原因地反复啼哭,并不是因为饥饿、不适或尿片潮湿等原因而引起的哭闹。中医认为婴儿夜啼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为源于母体虚寒或者母亲性情急躁,遗传于胎儿;后天因素可有腹部受寒,体内积热、积食,受到惊吓等原因。

夜啼原因及护理方法

1.腹部受寒:有可能是因为护理照顾不当导致,或食用了冰冻的母乳、哺食。

孩子时哭时止,面色苍白,唇色淡,手脚不温,食欲差,大便稀烂,喜欢揉搓肚子,还有些喜欢趴着睡觉,严重者有晚上蜷缩肚子哭闹的情况。

可用姜粉和艾叶混合,在锅中炒热后,用棉布包裹,热敷肚子,可反复多次。或用艾灸灸神阙穴,将艾条点燃后在神阙周围进行温灸,不能接触皮肤,距离皮肤约2厘米,灸到皮肤潮红为度。或给孩子摩腹,掌心放点茶油或者婴儿润肤油,力度轻柔。

2.体内积热:食积多与过度喂养有关。如果母亲在孕期脾气急躁,或喜欢吃辛辣燥热的食物,或者过多服用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孩子出生之后养护过度,频繁进食,导致消化不良,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积食化热,能使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制阳,因此夜间睡不安稳,哭闹不止。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较多,白天精神不振,所以白天多睡,晚上心火复亢,入夜后就开始哭闹,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这时首先应减轻孩子的胃肠负担,减少过度喂养;如果母亲有食辛辣食物的习惯,先忌口,清淡饮食,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推拿手法,给孩子清心除烦,消食导滞,如比较容易掌握的“小儿三字经”手法:“天河水清心降火,安神镇惊;平肝、五指节能镇惊除烦;清胃能清胃火,除积热。”

3.有受惊吓经历的孩子,晚上会在梦中哭闹,看到灯光哭闹有可能会更严重。这时孩子的面部表情惊慌恐惧,肢体抽动,容易醒,面红或者泛青,需要家长不停地抱住安抚。这是因为孩子神气怯弱致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梦中惊醒,因惊而啼。这样的孩子更要注重睡眠环境的影响,在孩子睡觉时,尽量保持安静,光线适宜,晚上睡觉不宜通宵达旦地开灯,白天睡觉不宜紧闭窗帘。不要将孩子紧紧搂抱在怀里,尽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当孩子轻轻地抽泣或者活动手臂、腿等身体部位时,不要急着拍打孩子、搂抱或喂奶,应先观察,如果孩子能继续安然入睡,就不要过度干预,等孩子出现更多的哭闹表现,再进行安抚处理,让孩子慢慢形成能自行入睡的良好睡眠习惯。可以多次揉按“神门”穴,此穴是手少阴心经穴,可以宁心安神,善治失眠、心悸、多梦、健忘、惊痫。或用“耳穴压豆”,刺激神门、心、脾、肝、肾等穴位,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或运用“小儿三字经”的手法为其推拿。

如何预防夜啼?

首先,在饮食上,孕妇及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不能过于寒凉,也不能过于辛辣。孕期注意遵医嘱补钙。照顾新生儿要讲究科学,注意保暖即可,不需要过热,注意腹部保暖。喂养以满足需要即可,不要过多过量,有意识地逐渐减少夜间喂奶次数,减少夜醒,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通宵开灯。在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注意寻找原因,如是否饥饿、饱胀、闷热、寒冷,是否有蚊虫叮咬、尿布浸湿,衣服被子不舒适等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必要时,要到医院就诊,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温源)

--> 2023-10-27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10338.html 1 家有“夜哭郎”,怎么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