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有患者抱怨:体检没问题,就是觉得全身疲劳、乏力、没有劲、心烦。还有些患者对自己身体过分紧张,检查从肿瘤标记物到全身CT全扫,结果还是阴性指标为主。患者在庆幸没有罹患疑难重症的同时,又迷失了寻医问药的方向。
患者因共病现象而接受很多来自不同专科的片断性、重复性检查,亦须担负各专科重复用药的风险。尽管检查不出病因,患者所承担的痛楚却是真实的。患者很容易因发生“查不出原因”的病症造成疑虑与恐慌,家人认为其“没病”而态度冷漠也容易对患者造成二度伤害。甚至有些患者被扣上患有精神疾病的帽子,再度加重身心负担。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精神及躯体的虚弱状态,持续时间≥6个月,是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通常为虚弱性的疲劳,经过休息后疲劳症状不易缓解,临床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高达75%,其中大部分人扮演着社会或家庭中流砥柱的角色,亚健康严重影响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目前,在我国医学上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病名,但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将该病归于“虚劳”“懈惰”,将“抑郁”症状归结于“郁证”“脏躁”等,把“焦虑”症状归结于“心悸”“不寐”等,亦属于中医“未病”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可见古人早已重视人体“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结合文献研究发现,脾肾阳虚证型的患者高居榜首,表现为神疲、乏力、喜温、懒言、肢冷、局部冷痛、便溏等症。我国医学认为CFS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感受外邪,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脏腑虚损相互交织,先天与后天相互影响。该病病机为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病位层次交错,涉及多个脏腑,以心、脑、肝、脾、肾为主,证候多相互兼夹。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为主,结合现代医学疾病机制研究,本病治疗应遵循身心同治的指导原则,“上养神、粗守形”“恬淡虚无、真气从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以提高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它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人体内部的细胞代谢热会通过人体辐射到体表,形成一定的热辐射分布,红外热像仪正是通过接收这些代谢热的信息来诊断疾病的。
人体散热四种方式为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在辐射散热中,人体辐射能主要分布在8微米以上,医用红外热像仪就是被动接收人体辐射的8~14微米波段的红外线而成像的,所以又称之为远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像仪通过动态、连续、全面、重复记录人的体表温度,从时间上(连续性、可重复性)、空间上(全面性、整体性)观察体表温度变化,反映机体热代谢情况。通过人体体表温度的变化,对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亚健康具有直观的参考价值。
《素问·师传篇》记载:“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东垣十书·辨手心手背》记载:“内伤或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而红外热像使得经典中论述的不可见的“寒热”得以视觉化,普遍适合中医学中与“寒热”相关的理论研究。基于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发现慢性疲劳患者的共性特点督脉低代谢,热图序贯不良,脐温低代谢,脾胃虚寒热图,提示阳气亏虚,先后天气血不足。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出督脐灸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效,为广大亚健康患者提供明确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案。
红外热像技术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价、药物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将对今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中医治未病科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