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为人父人母的新手爸妈来说,面对刚出生的宝宝,总有些手足无措。下面就通过本文,一起来了解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做有备无患的新手爸妈!
新生儿奶量
新生儿胃容量很小,为30~35毫升,通常吃饱之后没多久又会感觉到饥饿。是否需要给新生儿喂水?新生儿胃容量小,喂水会占据部分空间,导致新生儿奶量摄入少,影响生长发育。胃的排空时间则随食物的种类和性质不同而不同。母乳喂养,胃的排空时间为2~3小时,牛奶喂养则为3~4小时。
新生儿排便
刚出生的新生儿会将积存了9个月的胎便排出,一般需要延续2~3天,每天3~5次,浓重的墨绿色胎便才能消失。如果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应该引起注意,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导致粪便梗阻,需要及时诊治。
胎便排出后,新生儿的排便量是由吃奶量来决定的。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排便的次数会有弹性,通常新生儿期次数较多,每天2~5次。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利于排出,以及肠道输入食物后的反射性蠕动。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就是正常的。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会较少,通常会干燥、粗糙一些,稍硬如硬膏,但也是只要不难解、不似羊便就没关系。如果消化没问题,通常会是土黄或金黄色,略带一些酸臭味,每天约1~2次。
新生儿睡眠
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20个小时;长到2个月时,每天约睡18个小时;长到4个月时,每天约睡16个小时;长到9个月时,每天约睡15个小时。
新生儿主要是靠腹式呼吸,所以睡着时可以看到肚皮一上一下起伏,呼吸比正常成人快,安静时呼吸次数为每分钟40次左右。如果宝宝睡着容易惊醒、爱哭闹、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则是睡眠不好的表现,需要注意。
想要新生儿拥有好睡眠,家长需要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可以通过光与声音来促进新生儿生物钟的形成,通过光亮、黑暗的对比让新生儿学会白天与黑夜、醒着与睡着的区别。
新生儿听力
有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在妈妈子宫里就开始形成,所以新生儿一生下来就有听力。一般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后对听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应,对大人说话的声音也很敏感。出生一周左右,新生儿的听力发育完全成熟,在新生儿旁说话,新生儿会将头转向熟悉的声音和语言。
新生儿期,宝爸宝妈们就可以开始和新生儿对话,让新生儿听到声音,增加安全感。新生儿听力敏感,千万不要在新生儿周围发出大的声响,避免吓到新生儿。
新生儿视力
新生儿出生之后同样也具备视力,由于眼球发育尚不健全,眼的构造和视神经还不是很成熟,这时候视力很差,视线只能看到20厘米左右,视野也只有45度。又因为新生儿大脑发育得还不完善,没有能力对进入他们眼睛的信息进行处理,所以,新生儿眼睛中的世界是模糊的。
随着新生儿的眼球、视神经和大脑的不断发育,他们看到的景物会越来越清楚,视野也会不断扩大。6~8个月大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就基本和成人一样了。
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特点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因摄入少,不显性失水及尿、胎便的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一般下降6%至9%,但不会超过出生时体重的10%。出生后第7至10天可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生成比较多,但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无法将体内的胆红素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导致黄疸的形成不能在短期内排除,致使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黄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10~14天可逐渐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达3周。若是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黄疸指数偏高,或正常的生理性黄疸消失后再次出现黄疸或黄疸时间延长,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
3.乳腺肿大
不论男女,新生儿在出生后4~7天可能会出现乳腺增大,可以触及蚕豆至鸽蛋大小的肿块,甚至有少量泌乳,这是生理性乳腺肿大,是由于妈妈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猛然降低导致,一般2~3周会消退。切忌挤压,以免造成感染。
4.假月经
部分女宝宝在出生后可以见到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性分泌物或者大量非脓性分泌物,这是母体雌激素在妊娠期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引起的。在此期间可以正常给孩子洗澡、洗臀部,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5.溢奶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故易发生溢奶。值得注意的是,若孩子出现频繁呕吐、体重不增等状况时要及时就医。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唐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