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并可预防的恶性肿瘤。如何预防宫颈癌呢?接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和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是降低其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认识宫颈癌
引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二是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性生活早、多产、免疫抑制等。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体征,出现症状后,主要表现为:(1)宫颈接触性出血。(2)分泌物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晚期因癌组织破溃,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3)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在已明确的病因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在99.7%的子宫颈癌中都可检测到高危型HPV,以HPV16/18型与宫颈癌关系最为密切。
宫颈癌的预防
1.注射HPV疫苗
注射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初次HPV感染和减少持续性HPV感染,来阻断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HPV疫苗免疫机制是对机体注入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不含HPV遗传物质(DNA)的衣壳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中和抗体可透过血管壁,在局部上皮组织形成较高浓度,当HPV通过黏膜上皮的细微伤口接触基底层细胞时,位于上皮组织中的抗体即可与病毒结合,发挥中和作用。HPV主要通过性生活或密切接触传播,基于其感染的特点,推荐在性生活前接种HPV疫苗,最佳年龄为9岁至14岁。
2.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二级预防措施,目标人群是有性生活史的适龄女性,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我国目前宫颈癌初步筛查方法为HPV检测、细胞学以及HPV检测和细胞学联合筛查。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前的24小时禁止性生活、禁止进行检查部位的灌洗及上药等,避免干扰检测结果。
(1)子宫颈HPV检测方法
高危型HPV核酸检测是初筛的首选方法。HPV基因分型检查可以在感染的最早期阶段筛查出HPV,对于宫颈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HPV核酸检测的取样方式包括临床医生采集的宫颈样本或女性自取筛查,即是由参加筛查妇女使用自取样刷自行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样本用于高危型HPV核酸检测。
(2)细胞学检测方法
巴氏涂片细胞学筛查即将刮板旋刮宫颈细胞涂到载玻片上,用特定染色方法对刮取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脱落的子宫颈细胞进行分级,从中筛选出可疑宫颈癌及宫颈癌患者。
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用宫颈刷采集宫颈细胞样本,将取下细胞样本的宫颈刷放入装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进行漂洗,处理后的细胞样本制成玻片,染色固定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进行诊断。对宫颈细胞瘤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3)联合筛查
联合筛查是指子宫颈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
3.宫颈癌筛查推荐意见
(1)普通人群的筛查
25岁至64岁女性,采用每5年1次的HPV核酸检测或联合筛查,或每3年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2)特殊人群的筛查
25岁以下存在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多性伴史、过早性生活史、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吸烟等,建议性生活开始后1年内进行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接种预防性HPV疫苗人群,因HPV疫苗未涵盖所有的高危HPV型别,不能预防所有HPV型别感染,故其筛查策略参照普通人群。妊娠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是安全的,不会对母儿健康构成威胁。对于从未接受过宫颈癌筛查的女性、未进行规范宫颈癌筛查的女性或恰好到需再次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建议在孕前检查或者第1次产前检查时进行宫颈癌筛查,筛查方法采用单独细胞学检查或联合筛查。对于因宫颈癌前病变行全子宫切除的女性,每年进行联合筛查,若联合筛查3次均阴性,延长至每3年一次,持续25年。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女保健科 王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