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20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2月29日

巧手编竹 初心依旧

——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黄素娥

黄素娥正在制作竹编箩筐。

绘制着卡通图案的竹编筐。

○○全媒体记者 黄嘉蔚

2月26日,在市银桐路一家店铺内,黄素娥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忙着制作竹编。在她的身旁,放着各式各样精致独特的竹编艺术品,既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竹篮、斗笠,也有秋千、房屋等摆件。

这位年近80岁的匠人手法娴熟,只见她从地上捡起一根细长的竹篾,轻轻弯折,随后灵巧地穿插、压紧、剪断,不一会儿,一个古朴的竹编箩筐便制作完成。“这个箩筐稍后要粘上彩花装饰,客户要把它拿去当舞蹈节目的道具。”黄素娥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天,窑埠古镇的商家还向我订做了100多个竹灯笼!”

黄素娥来自鱼峰区里雍镇,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竹编技艺。她回忆道:“我从5岁多就开始学竹编了,长大后做了一段时间农活。后来做竹编,至今已有20多年了。”

黄素娥最初在柳江区拉堡镇摆摊,后来在柳州市区开店。如今,她制作的洗菜竹篮的价格已从当初的0.4元一个涨至25元一个。她制作的竹编以传统实用型为主,如今,她也顺应年轻人的喜好,制作一些颜色鲜艳的竹编背包、印有卡通图案的竹筐等。

2016年,黄素娥荣获“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对竹编的需求逐渐减少,除了箩筐和簸箕等传统实用品外,其他竹编品类市场并不乐观。

尽管竹编传承面临困境,黄素娥却从未放弃努力。她多次受邀前往外地参加相关展览,并走进我市的小学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竹编技艺。在她看来,竹编传承最难的点不是技术,而是兴趣。一位市民在观看了她的作品后,购买了竹篾和成品回家研究,最终也制作出了精美的竹编作品。

“虽然传承之路很难走,但我会一直走下去。”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竹编艺术的深深热爱与执着追求。

--> 2024-02-29 ——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黄素娥 2 2 柳州晚报 content_319810.html 1 巧手编竹 初心依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