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一、防暑热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医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二、除湿气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黏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三、起睡定时
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且太阳升得早,因此应晚睡早起。同时由于中午气温高,不宜外出,为了补充夜间睡眠不足,中午应适当午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由于夏天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此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侵袭,因而不可在露天、凉台或树下睡觉,以防因风寒湿邪侵袭而生病。建议晚睡早起顺应自然,能够很好调养身体保养体内的阳气。晚睡顺应夏季阴气不足,早起能补充阳气,然后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并且做些运动,不仅能够令一天有一个好心情,还能有效增强体质。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
四、注意饮食
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为好,要补充维生素,补充水和无机盐。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忌暴饮暴食冷饮。另外,大汗之后不要多食冷饮,尤其是某些慢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冰冻食品。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糖尿病应不用含糖的饮料。还要注意,喝饮料不能代替饮水,解暑还是茶水为好,温茶水是夏季较理想的饮料。
五、冬病夏治
提到夏季养生,冬病夏治是不可或缺的。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加重的疾病,在夏季三伏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于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者消失,因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对人体进行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最被人们推崇、疗效最为显著的便是三伏贴,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痛经、小腹冷痛、手脚冰凉、免疫力低下等多种疾症。
六、夏季养生穴
夏季可以按揉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每天30分钟左右,以健脾益气,清化体内湿浊之气。
足三里:在膝盖两边,有两个凹陷的地方,叫作膝眼,在外膝眼往下四横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其他定位方法:用虎口对着膝盖骨上缘,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3.33厘米(从剑突到肚脐连一根线,长度为26.67厘米,位于最中点的位置即中脘穴)。
(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黎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