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虽然是评估一个人身体状况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判断胖瘦的唯一标准。判断是否肥胖,不仅要看体重,还要看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可作为区分周围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初步判断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体质指数(BMI),BMI是目前肥胖测定的最常用指标和公认标准。
判断肥胖的指标
1.BMI
BMI(kg/m2)=体重(kg)/身高2(m2)。
我国的标准为:
BMI在18.5~23.9为正常。
BMI在24~27.9为超重。
BMI≥28为肥胖。
BMI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但它也有缺点,不适用于以下人群:1.未满18岁;2.运动员;3.正在做重量训练;4.怀孕或哺乳中;5.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
2.腰围、臀围及腰臀比
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或WHR>1.0即称为腹型肥胖。
3.体脂含量
体脂含量(BF)是指体内脂肪的含量或脂肪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可初步评估体质脂肪成分的多少及分布,正常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为15%~25%。
目前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EXA)、生物电阻抗法(BIA)、超声、皮褶厚度法、水下称重系统法。
DEXA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脂肪、肌肉、骨骼的含量及分布,是目前公认的检测方法;BIA存在一定的误差,可作为初步筛查应用。目前多以体脂量男性≥25%、女性≥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
4.内脏脂肪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VFA)作为腹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程序。常用的方法有:腹部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可同时测量皮下脂肪面积(SFA),较为精准地反映出脂肪的分布情况,但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临床推广,中国参考WHO标准将VFA≥80cm2诊断为腹型肥胖。
5.其他
基于人体学测量指标计算出的相关参数,也可用于肥胖的评估。例如,身体形态指数(ABSI)=腰围/(BMI×身高),ABSI作为2012年提出的人体学参数,联合BMI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在内的肥胖风险,且ABSI与内脏脂肪面积显著正相关。内脏脂肪的质地(CT图像特征)在肥胖患者代谢结局、手术干预疗效预判中均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为什么会肥胖
其实,肥胖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总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
1.遗传因素。肥胖存在遗传性,肥胖的人通常其家人也胖,并且遗传给子女的概率相对较大。大部分原发性肥胖症多为基因遗传所致,是多种微效基因作用叠加的结果。也有部分肥胖症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如弗勒赫利希综合征(又称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和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等遗传病。
2.压力性肥胖。原来压力大也会让人变胖,紧张、心理压力大都会影响到应激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血管紧张素)的分泌。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时,人的饥饿感往往会增强,导致暴饮暴食。加之运动量减少,造成体内脂肪蓄积,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饥饿素释放,从而增强食欲,对高能量食物的需求大大提高,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夜里喝饮料或吃高糖、高油、高盐食物。
3.疾病导致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疾病等会降低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从而导致肥胖发生。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是由内分泌代谢异常引起的,这类肥胖者大都呈现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占比不到1%,而且在原发性疾病被治愈后,继发性肥胖也会明显好转。
4.肠道菌群。肥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身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之下,而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强、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进一步加重炎症状态。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脑—肠轴信号的传导,进而影响肠道吸收能力以及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发来的信号,以调节身体对食物的摄取和能量代谢。
5.环境因素。“环境致胖剂”是导致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
希望大家正确认识肥胖,保持健康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拥抱幸福人生。
(柳州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 李青芮)